立法保护戈壁生态

2025-02-25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田玉

  荒无人烟的戈壁是否需要生态保护?

  哈密市的答案是:需要。

  荒漠戈壁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戈壁荒漠上人为活动增多,戈壁荒漠表面砾幕层遭到的破坏也越来越多。矿产开发、户外旅游、工程建设……即使是戈壁滩上的一道车辙,对砾幕层的损伤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

  “砾幕层是荒漠地区地表的砾石或岩屑与下面细粒砂石和土壤组成的自然地面层。它对保护下部沙土不被吹蚀、调节地表温度并减少蒸发、在洪水期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对稳定戈壁生态作用巨大。”2月20日,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吐尔逊江·莫合买提说。

  2023年8月,哈密市在全疆率先开展戈壁荒漠生态保护与调查工作。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不仅摸清了哈密市的戈壁生态环境本底,查明了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驱动因素,而且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戈壁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戈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案,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戈壁生态调查评价与保护修复工作的结晶,哈密市制定的《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11月28日获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是新疆第一部以戈壁生态保护为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哈密市在拓展生态保护新领域走在了全疆前列,哈密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出了新的步伐。

  急需保护的戈壁

  哈密市辖区总面积14.21万平方公里。遥感调查显示,其中的戈壁荒漠面积近9.3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随着采矿施工、风光电项目建设、户外旅游、戈壁捡石等人为活动的增加,哈密戈壁荒漠不少区域的砾幕层遭到破坏,潜在的沙尘源日益转化为现实的沙尘源,造成区域内沙尘天气频发。

  戈壁生态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为保护好戈壁生态环境,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哈密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哈密戈壁生态调查评价与保护修复项目,邀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环科所”)专业技术项目组来到哈密,开展戈壁生态保护工作。

  项目组到达后,立即开展了野外调查工作。

  “矿产开采会剥离戈壁的砾幕层;挖掘土方会产生较大的工程扰动,将稳定的砾幕层变得松动;建设光伏电站、风电场时也会对砾幕层的稳定造成很大影响。”项目组成员郑丽萍博士说。

  旅游车辆碾压也是对戈壁砾幕层造成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哈密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戈壁自驾探险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有不少自驾游车辆不按规定区域和道路行驶,肆意碾压戈壁,对砾幕层破坏很大。”郑丽萍说。

  戈壁砾幕层被破坏带来的后果也逐渐显现。据统计,近年来哈密市各地均有沙尘天气出现,以伊州区为例,近20年来平均沙尘天数显著增加,特别是扬沙天数。

  “从全国层面来看,哈密戈壁位于我国沙尘源传输的主要路径上,且本身干旱缺水、植被稀少。因此,开展哈密戈壁保护修复,对我国北方沙尘源的控制至关重要。”吐尔逊江说。

  摸本底,配秘方

  经济活动给戈壁生态造成了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办法,既保护经济,又保护生态。

  一年多来,南京环科所项目组深入戈壁荒漠,开展了18轮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共采集土壤样品200余份,完成砾幕层样方调研85个、荒漠植被调查样方61个、动植物调查样线38条。

  在实地调查和实验基础上,项目组还利用遥感分级技术手段,综合开展哈密市戈壁分布、景观格局、植被覆盖等现状和变化动态的遥感监测,从大尺度诊断哈密市戈壁生态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建立哈密市戈壁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在对受损戈壁的修复过程中,项目团队确定了人工修复和保护管理两种技术路线:对于受损戈壁,采取砾幕层结皮重构技术进行人工修复;在保护管理方面,主要采取环境管理、自然恢复和合理养护的方式来保护戈壁砾幕层。为此,项目团队在大海道景区选择了两处被车辆碾压严重的区域进行修复验证。

  在其中的一个实验地点,白色塑料杆隔出了3排共12个1米见方的格子,格子中的砂砾地面质感与周边地面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用手触摸,能明显感到砂砾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比较坚硬的外壳。

  “这是我们做的大海道戈壁修复实验样方,通过喷洒不同浓度的固沙剂,来研究大海道戈壁快速结皮技术及其适用性。”项目组负责人张爱国说,项目组通过多次实验对人工修复技术进行筛选,发现施用木质素磺酸钠和改性植物纤维两种修复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砾幕层结皮硬度效果良好。

  一项项研究成果和报告先后完成:《哈密市戈壁生态系统调查监测报告》《哈密市戈壁生态修复方案》《哈密市戈壁生态系统保护方案》《哈密市戈壁生态系统保护对策建议》……一年多来,项目组取得15项研究成果,为哈密市戈壁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为保护戈壁立法

  “根据立法程序的有关规定,我们将加快推进《条例》实施的准备工作,《条例》将于2025年3月1日起实施。”2月20日,哈密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马建武说。

  2023年,在南京环科所项目组开展工作的同时,哈密市保护戈壁生态的立法工作同步展开。项目组取得的系列工作成果,为立法工作夯实了基础。

  2023年10月,《条例》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哈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并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推进荒漠化治理和戈壁保护经验,邀请多个省份、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研讨,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哈密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工作组实地考察调研,邀请南京环科所立法团队共同参与,并积极借鉴哈密戈壁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成果,充分发挥科研团队和专业力量的引领作用,经多次修改讨论后制定了《条例》。

  2024年10月24日,哈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2024年11月28日,《条例》获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

  《条例》共22条,对政府职责、戈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戈壁生态环境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条例》明确提出,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戈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戈壁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范围、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戈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相衔接;在戈壁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戈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条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多方参与、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原则,明确有关部门戈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范在戈壁区域挖掘戈壁石、旅游等行为,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助于推动解决影响戈壁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防止戈壁退化、沙化,维护生态平衡。”马建武说。

“《条例》的出台,对于哈密市依法推进戈壁生态保护与修复,用制度和法治力量抓好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吐尔逊江说。

  ■记者手记

  一场沙尘暴 一部新《条例》

  2023年7月2日19时许,哈密市伊州区遭遇强沙尘侵袭。当地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沙尘袭来时形成的沙墙高达百米,遮天蔽日,从远处不断向城市逼近。

  至今很多人依然记得那场沙尘暴来袭时的画面和场景,影视剧中渲染的场面,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

  尽管这场沙尘暴是因为强对流天气引起,但是背后存在的戈壁生态受到破坏的因素,依然引起了哈密市的高度重视。短短一个月后,哈密市委、市政府就采取了措施:立即启动戈壁生态保护和调查工作,邀请国内一流的环保科研机构——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团队来哈密开展工作。

  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面对沙尘暴,哈密市不遮不掩,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开展戈壁生态保护,不仅反应迅速,而且科学精准,值得称赞。

  环保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哈密市开展戈壁生态保护立法提供了科学依据。3月1日,《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就将施行。这是新疆第一部以戈壁生态保护为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哈密市在拓展生态保护新领域走在了全疆前列。这同样是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

  可以预见,《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在哈密生态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当然,仅靠一部法规解决沙尘暴的问题并不现实,但万事都需要有开头。新疆的戈壁滩上,经常会诞生一个个生态保护的奇迹、经济发展的奇迹、城乡建设的奇迹。哈密的戈壁滩上,或许正在孕育着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