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仕华:“我用一生来感恩”
时间:2015-07-02 | 来源:新疆日报 | 作者:严小娟 甄世新

  2015年6月24日中午2:30,当记者如约来到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见到院长庄仕华时,他刚刚下手术台,正在翻看病人的病历,下午还有十几台手术等着他。

  如今,年届花甲的他依然每天做20多台手术,对患者未敢有一丝怠慢。对于头顶上那些耀眼的光环,他有着清醒的认识:“荣誉是党和人民对我的鼓励,我只有尽好治病救人的本分,才对得起这份荣誉。”

  一天49台手术

  庄仕华出生在四川简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73年,18岁的庄仕华入伍来到玛纳斯县的解放军新湖农场,当上了一名卫生员。3年后,庄仕华考上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时取得了全优成绩。面对“你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到内地

  条件好的医院工作”的机遇,他毅然选择回到新疆。

  40多年来,无论是当医生、科主任,还是院长,庄仕华始终没有离开过手术台。

  原肝胆外科中心护士长于晓萍给记者讲述了一件让她终生难忘的事情。“2010年‘五一’期间,等待做手术的病人特别多,庄院长连续3天做了67台手术。第四天,由于过度劳累,他的两眼布满了血丝,还发着低烧,我们都劝他休息一天,可他还是上了手术台。当做完第47台手术时,他实在有些顶不住了,就在椅子上靠了一会儿。我们都劝他明天再做,他却说:‘我看过B超了,剩下的手术难度比较大,再说病人都饿到现在了,家属都在外面等着,不能让他们失望!’在做最后一台手术时,我第一次看见,庄院长将身子靠在手术台边上进行操作,额头上一个劲地冒汗,宽大的手术衣被汗水浸透了。就这样,他硬撑着做完了当天的全部手术。这一天,庄院长共完成49台手术,创下了我们医院的最高纪录。看到他疲惫地走出手术室,我们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令人肃然起敬的纪录

  胆结石和肝包虫病在新疆的发病率较高,当时对这两种疾病的唯一治疗手段就是开刀,病人痛苦不说,还要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许多患者只好无奈地放弃治疗。

  上世纪80年代,庄仕华的工资只有68.9元,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跟着电视学起了英语。这为他及时掌握国外最新的医学技术动态提供了帮助。

  1991年,庄仕华了解到国际上先进的腹腔镜技术被引入我国。他马上意识到这项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费用低的手术无疑是新疆各族患者的福音。

  他积极建议医院引进了这项技术。在北京一家著名医院里,庄仕华整整看了3天。回来后,他愈发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他知道,光看是没用的,必须动手练习。可是,拿什么练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剥葡萄皮的手法与肝胆手术相近。因为胆囊壁很薄,如果能顺利地把皮从葡萄上剥离下来而不戳破葡萄,那么,把胆囊从肝脏上剥离下来就应该没有问题。

  刚开始,一个葡萄他要剥上十几分钟,还经常会把葡萄戳破。后来,庄仕华终于能完整无损地剥下葡萄皮了!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他又找来动物肝脏反复练习。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