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黄兴
“我是燕子的燕,一直期待能像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不畏风雨的燕子一样,在人生赛场上追逐属于自己的蓝天。”近日,在库尔勒市康健体育中心,王燕红回忆往事时如是说。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她宽厚的肩膀,无声诉说着30多年体育训练的艰辛历程。
1994年,王燕红初次接触射箭;2004年,她在雅典残奥会射箭70米女子个人(站姿)项目中夺冠,成为新疆首位残奥会冠军。
折翼的飞翔梦
王燕红今年56岁,“燕子”是她的小名。15岁之前的王燕红,活跃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步、跳高、跳远、篮球、排球、乒乓球样样精通。那时的她,梦想着成为一名运动员或体育老师。
然而,“骨软骨瘤”夺走了王燕红的一条腿。15岁的花季,她再也无法奔跑,世界顿时失去色彩。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也不愿被人怜悯,从那时起,微笑成了王燕红的习惯。几年后,她凭借努力从会计专业毕业,成为一名会计。
命运在1994年出现转机。为备战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身残志坚的王燕红被新疆残联选中,推荐到新疆射箭队接受专业训练。那个曾经破灭的体育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绽放。
用汗水锻造新翅
王燕红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射箭运动看似简单,实则对稳定性、精准度和力量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增强手臂力量,她那习惯了握笔、打算盘的手,开始日复一日与哑铃、弹力带、杠铃为伴,手臂酸胀到抬不起来是家常便饭。
经过半年专业训练,王燕红进步神速,在残疾人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在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她一举夺得银牌。此后在1998年和2002年的连续两届赛事中,她都站上了冠军领奖台,并打破世界纪录。
断翅的“燕子”,用汗水和毅力打造了一对更有力的翅膀。
2004年,命运再次给了王燕红沉重一击——这年大年初一,正在广东备战雅典残奥会的王燕红,接到了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
“妈妈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我追梦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每次训练受伤,她总是默默为我擦拭伤口;每当我想放弃,她总是用最温暖的话语鼓励我坚持下去。那一刻,我的天塌了。”王燕红回忆说,这是她人生第二次跌入深渊。
那段时间,训练场上的箭靶总在泪水中模糊不清,拉弓的手也失去了往日的力量。夜深人静时,母亲生前的话语总在王燕红耳畔回响:“燕子,别怕,大胆往前飞,妈永远支持你。”
王燕红独自在训练场上一遍又一遍拉弓、瞄准、放箭。每一次拉弓都像是在和命运抗争,每一支射出的箭,都承载着她和妈妈共同的信念。
对母亲的爱,帮助王燕红再次从深渊攀登至山巅。
“妈妈一直梦想着我能在残奥会上夺冠,所以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和妈妈一起站上残奥会冠军领奖台,我们做到了。”雅典残奥会上,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王燕红把奖牌紧紧贴在胸口,那里有永远护佑她的母亲。
让更多“燕子”共同翱翔
“燕子”终于实现了翱翔天空的梦想。然而常年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让王燕红伤病缠身,无法再继续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心怀感恩的她,成为新疆残疾人射箭队主教练,把工作重心转向培养其他残疾人运动员。
20多年来,只要发现适合射箭运动的残疾人,王燕红都会主动邀请他们,不少队员甚至是在街上、商场里偶然相遇时发现的。在王燕红看来,体育对于健全人而言是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对残疾人却往往意味着刚需和新生。她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今又把这些心得传给弟子们。
从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残疾人射箭队的训练基地不断变迁,队员也在不断更替,不变的是王燕红始终如一的坚持,“这项运动,帮助了很多像我一样的残疾人实现自立自强。”
这次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疆残疾人射箭队里有6名王燕红的弟子。这个团队格外团结,遇到困难时总是互相帮助。
王燕红的弟子李传萍说:“王教练就像知心姐姐,不仅传授射箭技巧,更教会我们如何自信、自强、自立。她虽然非常严厉,但尊重每名队员的想法,即使我们偶尔有争执,她也从不放在心上,总是像大姐一样包容我们。”
“以后修箭的活就交给我了,这也是一门手艺。在训练之余,我会尽力保障师哥师姐们的训练,他们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我们射箭队的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20岁出头的叶斯哈提·努尔包拉提笑着说。
60后的王燕红,80后的李传萍,00后的叶斯哈提——三代人用行动完成了无声的传承。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