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古丽娜
11月3日,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今年8月布设的70台红外相机视频时,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驼鹿、貂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棕熊在林区活动的珍贵影像画面。
为监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2010年,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林区开始布设红外相机,当年就拍摄到紫貂、棕熊、马鹿等珍稀野生动物。2024年以来,保护区科学规划设置了13个视频监控点位,并布设了红外相机。
走进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林业”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监测数据:无人机巡护传回的林间影像,清晰地展现出森林的生长状态;地面监测设备采集的气象、土壤、空气等因子,精准反映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视频球机实时观测林区动态,形成了由一张张数据图织就的“防护网”,让保护工作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保护区共设置了10个生态监测点,就像人体‘神经末梢’一样,能细微感知生态环境变化;2座瞭望塔和34路视频监控则紧盯着森林覆盖的宏观变化。”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刘佳玺指着屏幕介绍。
2024年,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投入运行的“智慧林业”综合平台,由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巡护轨迹追踪三大核心模块组成,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数据能够通过SIM卡无线传输至“智慧林业”平台,将雷击火险、非法入侵、盗采盗挖等传统风险纳入智能化预警阈值管理,推动保护工作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干预”的转变。保护区工作人员借助物联网、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从物候变化的细微捕捉,到昆虫种类的精准识别;从水文数据的实时传输,到湖面林区的动态监测等工作,使保护工作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近年来,该保护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携手,共同启动了驼鹿、北山羊专项调查,古树名木健康诊断与保护,冰川科学考察,喀纳斯湖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等一系列专项研究课题。依托科研平台,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在喀纳斯湖118.5米深处发现了杜父鱼,刷新了我国淡水鱼类中已知栖息深度最深的物种。
守护绿水青山,离不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公众参与。5月1日,喀纳斯自然博物馆开放,展陈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设置了“哈纳斯之源”“哈纳斯之瀚”“哈纳斯之盛”“哈纳斯之护”四大板块。馆内逼真的实景复原、沉浸式的视觉影片,成为游客了解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科普平台,开馆仅6个月,参观人数就突破12万人次,成为游客打卡的“生态课堂”。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