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近日,在北京参加完首届“文化创意、岗位创新、管理创效”大赛,肉孜麦麦提·巴克来不及休整便直奔井场,迅速投入紧张的生产中。
“今年,新疆油田正全力冲刺油气产量当量2000万吨目标,作为基层班组带头人,我必须扛起责任、发挥带头作用。”身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肉孜麦麦提·巴克班”班长,肉孜麦麦提的话语里满是干劲。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肉孜麦麦提始终以“拉满弓、上紧弦”的状态扎根石油一线。毕业于克拉玛依技工学校的他,30余年如一日坚守戈壁荒漠,像一株坚韧的红柳,在能源报国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向阳生长,用实干诠释着石油人的使命与担当。
初入职场时,出生于和田县农村的肉孜麦麦提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好,听不懂师傅讲授的技能操作要点。时任重油开发公司采油六队队长的刘金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将专业名词、技术术语写在纸片上并标注拼音,让他跟着拼音反复读写,再结合现场操作演示加深记忆。这让肉孜麦麦提很受鼓舞,他把刻苦二字刻进骨子里:巡检时提着木棍在沙丘上练习写字,买来《新华字典》逐字研读,甚至将字典完整抄写了两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举办的青工技术比赛中,肉孜麦麦提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
载誉归来后,肉孜麦麦提被提拔为站长。“组织的培养、师傅的帮助让我明白,只要肯拼搏、敢奋斗,就一定能在岗位上实现价值。”肉孜麦麦提始终牢记这份初心,先后获评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能手等称号。
肉孜麦麦提利用业余时间持续提升自我,先后考取两个大专文凭和一个本科文凭。2007年,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一棵红柳难挡风沙,一片红柳能筑成‘城墙’。”肉孜麦麦提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智慧无穷。2013年,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肉孜麦麦提·巴克技能专家工作室”成立,他带领团队聚焦生产一线的急难愁盼,开启创新攻关之路。
一次,稠油井注气后因压力骤升停井数日,严重影响生产进度。肉孜麦麦提带领班组员工连续3个月泡在井场,反复试验、不断优化,最终自主研发出“移动式油井计量及泄压设备”,将停井时间从3—7天缩短至20分钟。
如今,工作室已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获得专利授权80余项、解决生产难题300余项、形成创新成果5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
随着新疆油田数智化转型加速,团队攻关方向也从自动化、信息化逐步向智能化延伸。“现在油井压力、温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自动采集,人工巡井成为历史,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学的新知识更多了。”肉孜麦麦提说,唯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肉孜麦麦提既是油田数字化转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在企业搭建的成长平台上,他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
“我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企业的培养、同事的帮助。”面对未来,肉孜麦麦提表示,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为国家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