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军: 用现代生物技术让新疆羊变身“致富羊”

2025-11-24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帛宇

“双肌型肉羊核心群规模已超5300只,胴体重量提高18%,尾脂减少85%以上。”11月20日,刚刚获得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表彰奖励的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明军,向记者分享了团队的最新育种成果。

从1990年踏上新疆这片热土算起,刘明军在绵羊育种领域已经深耕35年。这位曾留学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博士,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选择扎根边疆,用现代生物技术帮助新疆的哈萨克羊实现“华丽变身”。

“哈萨克羊耐粗饲、抗逆性强,是新疆牧民的宝贝,但产肉率低、尾巴大、生长慢,急需改良。”刘明军说,哈萨克羊的大尾巴含有大量脂肪,占体重的15%以上,既消耗饲料又不受市场欢迎。

2013年,刘明军带领团队在昭苏县建立试验示范区,选用国际知名的特克塞尔羊为父本,与哈萨克羊进行杂交改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要保持哈萨克羊的优良适应性,又要大幅提升产肉性能。

这一坚持就是12年。刘明军带领团队奔波在天山南北,足迹遍布新疆哈萨克羊主产区。从基因组测序到基因编辑,从分子标记选择到基因组选择,刘明军团队将国际最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与新疆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种之路。

“最让我兴奋的是发现了控制尾巴长度的关键基因。”刘明军回忆起2018年的突破,依然难掩激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他的团队首次鉴定出与尾长相关的因果突变,这一发现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基因组研究》上,被引用次数高达238次。

利用这一发现,刘明军团队培育出的短尾羊比传统哈萨克羊尾巴缩短了5.44厘米。牧民再也不用给羊断尾,这不仅避免了羊的应激反应,还提高了羊肉的品质。

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上,刘明军更是走在全国前列。他带领团队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建立起稳定的基因编辑技术平台,效率达到40%以上的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内群体数量最大的基因编辑羊资源群。其中,短尾和不同毛色的基因编辑细毛羊均为国际首次成功培育。

“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里,必须服务生产、惠及牧民。”这是刘明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牧民家门口。

昭苏县喀夏加尔镇牧民别克扎提·木哈买提别克说:“刘教授改良的羊,生长速度快,出栏早,每只能多卖200多块钱。”

截至目前,刘明军团队累计改良哈萨克羊51.4万余只,生产经济杂交羔羊56.5万余只,带动农牧民增收超1.7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和团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与付出。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刘明军深知品种改良任重道远,61岁的他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目前,他所主持的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一批重大项目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培育工作仍在进行。

“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改良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一代一代畜牧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刘明军说,自己将把荣誉化为动力,带领团队继续攻克生物育种技术难关,不断提升绵羊育种技术水平和效率,为加快新疆绵羊遗传改良步伐,实现优良品种自主培育、自主生产,促进自治区种业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