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新疆健儿奋力拼搏的身影令人动容。而在观众席中,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从千里之外奔赴而来,用一声声呐喊、一次次掌声,汇成一股炽热而鲜活的新疆力量。他们,是赛场之外的另一道动人风景。
母亲的篮球梦与女儿的追梦路
11月10日晚,佛山市顺德体育中心体育馆内,女篮赛场战意正酣。新疆队对阵河南队的比赛中,毛居单·依斯玛仪用力拍着泛红的手掌,嗓音沙哑,却依然带领着看台上的新疆观众齐声呐喊助威。
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场上那个身穿红色队服的19岁女孩——她的女儿艾迪娜·居来提的身影。艾迪娜的每一次触球、传球,都牵动着母亲的心。毛居单年轻时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因伤退役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如今,女儿接过了她未曾实现的梦想。
毛居单从未强迫女儿走自己的路,但艾迪娜对篮球的热爱却如出一辙。10岁那年,艾迪娜独自远赴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潮湿的气候让她饱受湿疹困扰,却从未动摇过她的决心。“她说要练出成绩再回家。”毛居单回忆道,“我拗不过她。”
如今,艾迪娜已披上新疆女篮的战袍,站在全运会的赛场上。毛居单专程从新疆赶来,只为见证女儿逐梦的时刻。那份对篮球的热爱,在两代人之间完成了最美的传递。
迟到的奔赴,不减的热爱
11月8日晚,深圳大运体育中心体育场,新疆U20男足八强赛激战正酣。开赛10分钟后,55岁的玉苏甫江·阿不力孜才提着行李包,匆匆冲上看台。他刚刚经历了5小时的航班延误,一下飞机便直奔赛场。
“新疆队加油!”他的呐喊声低沉而有力,瞬间吸引了看台上球迷的目光。尽管晚到了10分钟,但他对足球的热爱从未迟到。
玉苏甫江曾是一名足球运动员,因身体原因退役后成了新疆足球的“终身球迷”。多年来,从天山雪豹到丝路雄鹰再到全运会赛场,他从未缺席新疆足球的重要时刻。“我就是喜欢足球,就想看着新疆足球越来越好。”他说。
足球不仅是他的热爱,更成了他交友的纽带。被新疆球迷们称作“队长”的他,足迹遍布上海、北京、大连等多地赛场,与广东、四川等地的球迷因足球结缘,尽管他们口音不同、支持的队伍有别,却能为同一个精彩的进球欢呼。
这份热爱也延续到了下一代——玉苏甫江14岁的小女儿已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员。“我会一直支持新疆足球。”玉苏甫江说。看完比赛,他又匆匆踏上归途,但那份滚烫的期待,已留在新疆足球的未来里。
摔跤教练的眼泪与思考
11月11日,清远体育中心体育馆的摔跤赛场边,36岁的吕晓文红了眼眶。她曾带过的弟子别克扎提·努尔拉西在比赛中失利,黯然离场的身影让她心疼不已。
“全运会四年一届,运动员一生也经历不了几次。”吕晓文是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女子摔跤教练,此次专程请假前来观摩这场国内最高水平的赛事。看着弟子失落的样子,她想起了那个在训练垫上流血流汗、刻苦训练的少年。
但她的目光不止于胜负。作为一名特殊的“新疆观众”,她的观赛视角里满是思考。她仔细观察江苏、广东等体育大省的梯队建设,认真学习高水平运动队的战术配合理念。“成绩较好的省队运动员,大多在6岁时就开始接触摔跤启蒙,而新疆队员大多12岁开始起步。”她认真记录着,计划将摔跤融入到孩子们的体适能训练中,让更多孩子从小对运动有兴趣。
12米的摔跤垫,6分钟的较量,背后是无数日夜的汗水与科学的训练方法。吕晓文准备将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带回新疆。这次全运会赛场“取经”之旅,承载的是对新疆摔跤事业未来的深切期许。
从顺德到深圳,从清远到各个赛场,全运会的看台上从不缺新疆人的身影。体育,早已超越胜负,成为新疆人传递情感、追逐梦想的纽带。这份跨越山海的奔赴,这份不计得失的支持,展现的是新疆人昂扬的精神风貌,更是体育精神最动人的诠释。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