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通讯员 张吾乐
11月2日至6日,印度尼西亚青年代表团在新疆开启为期五天的参访之旅。代表团一行先后走访喀什地区、乌鲁木齐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吐鲁番市,深入景区、校园、展馆、企业等地,沉浸式感受新疆社会安定有序、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真实面貌,就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议题与当地各界展开深入交流,共话合作共赢蓝图。
11月3日,代表团首站走进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玛纳斯史诗保护研究中心。陈列馆内,工作人员通过双语讲解、实物展示等方式,生动呈现了玛纳斯史诗这一人类文化瑰宝的传承脉络。
“没想到中国新疆对传统文化保护如此细致入微,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与科技部规划与合作司国际合作处秘书艾·古斯蒂·阿尤·阿斯蒂蒂·加比尼感慨,“这种文化传承的坚守,正是社会稳定的生动写照。”
在阿孜汗无花果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风情街,沿街商铺里各种特色美食吸引着代表团成员驻足品尝,商户热情好客,用流利的国通语张罗生意。
“这里的商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闹的街市充满生活气息。”印度尼西亚基础与中等教育部双边合作工作组组长艾薇·玛格丽特说,“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民生改善的前提,从这些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真实状态。”
当日下午,代表团走进喀什大学,就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等议题展开座谈。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让印度尼西亚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院长尤利安迪·阿巴斯印象深刻:“喀什大学在区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显著,学术氛围浓厚,与印尼高校在商科、人文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期待能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和艾提尕尔清真寺。在纪念馆,从破旧土坯房到设施齐全的新居,从狭窄巷道到整洁街区的变迁图景,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新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统筹推进。在艾提尕尔清真寺,代表团一行对新疆改善宗教活动场所环境、保障信教群众正常需求等各项措施表示肯定。
代表团团长、雅加达独立海事智库国家海事研究所所长西斯万托·鲁斯迪表示:“中国新疆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这种包容互鉴的氛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11月4日,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市,并前往新疆大学(红湖校区)访问。座谈会上,双方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科研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新疆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让艾薇·玛格丽特眼前一亮:“印尼正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中国新疆在教育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经验值得借鉴,希望能推动双方高校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当日下午,代表团还参观了“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主题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详实案例、确凿证据,让代表团深刻认识到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的必要性与艰巨性;70年来,新疆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更让大家感受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发展的重要意义。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成果。中国新疆通过一系列举措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权利,这是所有国家都应尊重的治理实践。”西斯万托·鲁斯迪郑重地说。
11月5日,代表团前往吐鲁番市,探访坎儿井游乐园、交河故城、苏公塔与吐鲁番博物馆。坎儿井这一水利工程让代表团惊叹于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交河故城的残垣断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苏公塔的建筑艺术与吐鲁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现着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新疆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稳定的社会环境让这些宝贵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当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尤利安迪·阿巴斯感慨。
参访最后一天,代表团还参观访问了新疆博物馆与新疆软件园。博物馆内的文物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软件园里的数字经济企业展现着新疆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五天的参访行程紧凑而充实,从文化传承到教育发展,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升级,新疆每一处变化都让代表团成员印象深刻。西斯万托·鲁斯迪说:“此次参访,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前景广阔、人民生活幸福的真实中国新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合作是共赢的路径,印尼与中国新疆在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我们将把所见所闻分享给印尼民众,推动双方深化交流合作,让友谊之花在互利共赢中绽放。”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