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实习生 刘旦
历时25年,自费建设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在外人看来,这种行为有点“傻”,但对高巍华来说这是一种追求——为了不让那些红色记忆被遗忘在岁月里。
“钱可以再赚,但历史不能重来。”10月27日一早,东方红·卓览文化博物馆馆长高巍华像往常一样穿梭在馆内,时而驻足端详展品,时而默默跟在参观者身后,认真倾听参观反馈。
1966年,高巍华出生于江苏海安。童年时,父母讲述的革命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红色种子。24岁那年,他跟随家人来到新疆,在这里开启了学习与工作生涯。扎根新疆后,高巍华探索创业之路,1999年,经过一番市场调研,他在吐鲁番市开了一家混凝土搅拌站。
创业过程中,他不仅手把手培养当地技术骨干,还带动各族乡亲实现就业增收。“这比自己赚钱还高兴。”高巍华说。
事业蒸蒸日上,员工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2000年,高巍华在工作中得知当地有很多来自江苏的支边老人。出于对同乡前辈的敬意,他主动走访慰问,随着交流增多,他发现老人们手中藏着不少承载支边历史的物件,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柳条筐等,无声地诉说着各民族共同建设边疆的奋斗历史。
高巍华被老人们的故事感动,总想做点什么。于是,便开始走街串巷征集购买老物件。从陶罐到当地传统刺绣、乐器,从支边青年用过的柳条筐到战斗英雄的珍贵老照片,每一件都满载时代记忆。
“虽然又累又麻烦,但只要能收集到老物件,值得。”高巍华说,就这样,他的收藏品越来越多。
2017年,高巍华在吐鲁番市租下两间门面房,开了一个藏品展览馆。没想到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还有团队打电话预约来参观,这给了他极大信心。
“从租场地到建场馆,不仅花钱还耗力费心。”高巍华说,只要想着能给后人留一份文化念想,所有付出都值得。2023年10月1日,吐鲁番北站对面,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东方红·卓览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
如今,这里已成为吐鲁番市的文旅新地标,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
“博物馆的建成没用几年时间,但博物馆真的灵魂却用了20多年来收集。”高巍华说。
静止的展陈难以触动时代脉搏。这些年,他派遣青年骨干学习新媒体技术,策划推出《老支边的皮箱》《博物馆里的麦西热甫》等系列短视频,让红色故事跨越地域,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还化身“流动的文化课堂”,走进学校、社区。
高巍华还将博物馆打造为红色就业平台,培养了帕热海提·艾尼瓦尔等一批青年讲解员,让文化传承贯穿个人成长。同时,他以公益善举传递温暖:为学校捐赠空调、赞助文体活动;录用困难员工家属,并资助开设民族团结餐厅;为因病住院的员工支付4万元医疗费……这些点滴行动如春风化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植人心。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守护红色文化中,成为团结紧密的石榴籽。”帕热海提说。
如今的东方红·卓览文化博物馆,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地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高巍华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他计划讲述更多支边青年的奋斗故事,让红色记忆不仅“活”在馆中,更能“传”得久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