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这里年均降水量约50毫米,蒸发量却在2500毫米以上。沙漠地下水储量虽大,但矿化度极高,其中塔里木沙漠公路的一口水井,最高矿化度达27.8克/升,相当于在一升水中加了满满5勺盐,一般植物根本无法适应。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青,不仅带领团队在沙漠腹地种活了260余种植物,还建成了沙漠植物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她奉献了人生韶华,种下了让世界瞩目的绿色浪漫。
这里的植物都特别拼
“在这里,每一种能存活下来的植物,都有它的生存智慧。”10月22日,说起沙漠植物的生存之道,常青娓娓道来。
当天,塔里木油田组织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通车30周年媒体开放日活动”采访团抵达塔中沙漠植物园。
走进塔中沙漠植物园,常青如数家珍向记者们介绍起沙漠植物:“你看,这是柽柳,它的叶子非常小,呈鳞片状,可减少水分蒸发,这是它的生存技巧。”
我国有18种柽柳,塔中沙漠植物园就种植有15种。常青身旁的柽柳有1米多高,叶子上好似挂着一层白霜。“这不是霜,是盐。柽柳有非常发达的盐腺,就像人的汗腺一样,虽然它吸收了土壤中的盐,但盐分却通过盐腺分泌出来了。”常青解释道。
挨着柽柳的是碱蓬,植物叶片呈针状,叶片上坠着一些小颗粒,如同一颗颗晶莹的珍珠。“碱蓬是噬盐植物,很多盐粒会聚集在体细胞内,然后体细胞膨大,盐分就聚集在里面,从而对抗盐分对植物身体的损伤。”常青一边介绍,一边捋下几颗“珍珠”,递给记者们品尝,“这是生物盐。”
沙漠植物园里每一种植物种在哪里,常青都记得很清楚。“原来这里有一棵灰杨,工人把它挖走了。”常青介绍,灰杨叶片虽然大一点,但是叶子上却长着一层绒毛,可以阻止阳光对它的伤害,能锁住水分。
还有一种白刺,也是特别有智慧的植物。“白刺的叶片很厚实,有点像多肉植物。每当浇水灌溉时,白刺会一次性喝饱水,多余的水分存储在叶子里,像骆驼一样,这样它就能坚持很长时间。”常青说。
塔中沙漠植物园共种有260余种植物。这些植物要在这里生存下来,必须耐得住贫瘠、抗得住盐碱和干旱。为减少水分蒸发,植物叶子普遍比较小,且根系特别发达。“前几年,我们的学生做试验时挖起的一棵柽柳,根须有30米长。”常青说,为了能活下来,这里的植物都特别拼。
沙漠植物园成游客打卡地
常青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结缘于1991年。
当时,塔中发现油气田,需要修条沙漠公路直抵塔中,方便将钻探物资和设备运进沙漠深处。
常青参与到塔里木沙漠公路选线工作中。自此以后,她每年都要进出沙漠。
1995年,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通车。为保护公路、防止流沙侵蚀掩埋,常青所在单位随即在此开展机械固沙试验,通过扎设芦苇草方格沙障、铺设尼龙网纱遮罩等方式,测试不同技术的固沙效果。
与此同时,他们在塔里木沙漠公路起点附近开辟出十几亩地,试验生物固沙。当时选出十几种植物,测试在咸水状态下到底哪些能活下来,最终柽柳、梭梭、沙拐枣表现最好,成了后来塔里木沙漠公路沿途绿化带栽培的主要树种。
之后,塔里木油田公司决定实施生物固沙,在沙漠公路沿途种植防护林,并选取30.8公里路段做先导试验。
自此,常青常驻塔中。先导试验成功后,塔里木油田公司向国家申请建设沙漠公路全线防护林工程。2003年,在启动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同步启动建设塔中沙漠植物园,以便筛选出更多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
2000年至今,常青常驻塔克拉玛干沙漠,把人生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沙漠绿化事业。
如今,塔中沙漠植物园吸引了100多种野生动物来此栖息,10余种在此安家落户。
“塔中沙漠植物园是我们精神栖息的家园,在这个满眼都是沙的荒凉之地,能看到一大片绿色,已经很满足了。”在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气管理区工作23年的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二级工程师侯春生说。
侯春生见证了塔中这片荒芜之地,在常青团队带领下,绿色从点到面,从面到片。“沙漠植物园建成后,经常有游客到这里来打卡。”侯春生说。
荒漠化治理技术得到推广
金秋时节,塔中采油气管理区公寓楼前的胡杨,一树金黄;走廊上的爬山虎,红叶似火;花坛里的百日菊、金盏菊,五颜六色,开得正艳。
环顾四周,这里跟城市生活环境没什么两样。
“这得感谢常青老师,是她坚持不懈地耕耘,让塔中变成了美丽家园。”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生产运行部一级主管马强说。
20多年扎根沙漠,曾经满头青丝的常青头上已泛起“白霜”。
“2023年,常老师已到退休年龄,因为放心不下这些植物,她又申请留了下来。对常青老师来说,这里每一棵树,都如同她的孩子。”塔中采油气管理区采油气工艺研究所二级工程师冯光说。
“现在,我还有两个使命。一是继续筛选适应沙漠生长的植物,并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价;二是选育出更多有经济性、有药用价值和观赏性的植物。”常青说。
20多年来,为筛选出更多适应沙漠生长的植物,常青不是在培育沙漠植物,就是在寻觅沙漠植物的路上。
“起初育苗时,遇到沙尘暴就刮得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些幼苗好不容易活下来,又被兔子、老鼠啃掉了。”常青说,为了与野生动物“斗智斗勇”,他们发明了用矿泉水瓶套住幼苗的办法,可即便是这样,有时候还是斗不过一些狡猾的野生动物。
曾经,这里栽种的枸杞树苗,虽然套上了矿泉水瓶,但因为树根味甜,老鼠偷偷刨开泥土,把地下的根啃食了。
目前,常青正在参与国家重点课题——干旱区城市节水生态空间营造项目,计划将选育出来的40余种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向干旱节水城市推广。
该项目已在敦煌和哈密推广,科研团队把耐旱、抗逆性强的40余种植物分成不同群落,做了两个示范区。“我们在塔中摸索出来的技术体系,不仅应用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等重大工程上,还应用到中亚、非洲一些国家的荒漠化治理上。”常青说。
记者手记
最坚韧的“沙漠植物”
10月23日,结束采访离开塔中沙漠植物园时,车窗外金黄的胡杨与鲜红的爬山虎仍在眼前晃动。谁能想到,这片错落有致、生机盎然的绿意,扎根在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死亡之海”?常青和这些植物,用20多年时光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书写出最动人的故事。
初见常青,她抚摸柽柳的动作温柔得像对待孩子,说起每种植物的生存智慧时眼里闪着光:柽柳用盐腺排出盐分,白刺像骆驼般储水,30米长的柽柳根须深扎地下……这些在她口中特别拼的植物,何尝不是她自己的写照?从1991年参与沙漠公路选线,到2000年常驻塔中,再到退休后因放心不下植物主动留任,她把青丝熬成“白霜”,把实验室搬到沙漠腹地。沙尘暴刮走育苗,她重新再来;老鼠啃断苗根,她用矿泉水瓶为幼苗“筑甲”。她和植物们一起,耐住了贫瘠与盐碱,扛住了风沙与孤寂。
如今,塔中沙漠植物园里,260余种植物错落生长,10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从最初筛选出柽柳、梭梭等几种固沙植物,到建成有经济、药用、观赏价值的“沙漠植物宝库”;从守护沙漠公路绿化带,到技术体系走出国门,应用于中亚、非洲的荒漠化治理,常青和她的团队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对抗荒漠的勇气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