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可可托海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前辈汗水,其历史与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10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语气坚定。
巴哈提别克是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土生土长的“矿二代”。1978年,他成为一名空降兵,“穿上军装那天,我就告诉自己,要一辈子守好‘责任’二字。”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他的眼神里满是骄傲。
1982年复员后,他进入新疆有色金属可可托海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工作,从普通工人到技术骨干,一干就是17年。
“那17年,没有轻松的活,扛材料、修设备是常事,遇到紧急任务连轴转也是家常便饭。”巴哈提别克笑着说,“再大的困难,咱克服;再大的危险,咱第一个上。”
1999年,国有企业改制,他面临下岗分流。那段时间,他陷入迷茫,直到一次偶然在乌鲁木齐的书店里看到《亮剑》。
“李云龙遇到那么多坎都没认输,我这点困难算什么?”他豁然开朗,放下身段干起了装卸工的活,后来因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被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物资供应部聘为安保人员。
“安保是头等大事,防盗窃、防错领、防错发,哪怕一张票据、一个小零件,都不能马虎。”在安保岗位上的10多年,巴哈提别克从未出过一次差错。正是这段时间,巴哈提别克发现随着附近企业职工陆续离开,可可托海镇中心街道堆起了大量旧物件、旧票据和旧书报。“在别人眼里是‘垃圾’,而在我眼里全是‘宝贝’,这些可都是可可托海的历史见证啊!”从那时起,巴哈提别克成了“淘宝人”,只要有空就去整理这些“宝贝”,家里的藏品渐渐堆成了小山。
2017年,阿勒泰地区计划将可可托海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巴哈提别克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收藏这些东西,就是盼着有一天能让更多人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他花了半个多月,将20多年来收集的上千件老物件、珍贵资料分类整理,全部无偿捐给了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缨,成了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
每次讲解,巴哈提别克都饱含深情:“要让来这里的人都知道,可可托海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人团结奋斗拼出来的。”
除了守护可可托海的历史,巴哈提别克还用爱心温暖着身边人。孤寡老人阿依夏木·哈斯木,就是他和妻子沙依拉·托肯守护多年的“家人”。
2018年,刚搬新家的巴哈提别克遇到上门求水的阿依夏木,老人因刚从平房搬进楼房,不会用厨具连热水都喝不上。巴哈提别克手把手教会老人,还包揽了充水电费等活儿。见老人腿脚不便,夫妻俩还经常给老人送饭。
后来,阿依夏木去喀什投奔亲戚。一次老人生病,巴哈提别克还专程去看望。“看到我的时候,老人拉着我的手感动落泪。”说到这里,巴哈提别克红了眼眶,“其实我们没做什么,就是把她当成家人而已。”
退休后,巴哈提别克更忙了:作为镇里的“专职联络员”,企业、社区找老物件,各媒体来可可托海采访、取材,都会找他,他从不推辞,“能为可可托海多做一点事,我骄傲。”
“我就是一颗可可托海的‘石榴籽’,只要我还走得动、说得清,就会一直讲好可可托海的故事,一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巴哈提别克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