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跨越万里送健康

2025-10-29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

  今年夏天,中山大学副校长林天歆连着两个月来到喀什,接续着与新疆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一次是与该校领导班子到新疆调研对口支援工作,一次是带队举办“一带一路”泌尿外科国际微创论坛,齐聚国内外专家探讨交流泌尿外科专业的合作与交流经验。虽然林天歆结束援疆工作已有4年时间,却一直挂心南疆人民的健康,脚步始终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林天歆(左)带教当地泌尿外科医生实施疑难复杂手术(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2019年11月,林天歆跨越5000公里援疆,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和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彼时,喀什地区整体医疗力量较弱,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全疆地州级医院排名第七。群众看个疑难杂症,要去15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

  “要让喀什地区乃至南疆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初到喀什,林天歆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要把广东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喀什,还要提高基层乡村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水平。

  援疆期间,他全方位开展医院学科、医疗、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带领团队走遍地区12县市,了解南疆基层医疗实况,通过下乡访谈村医、搜集病例等,凝聚援疆医疗队、后方广东医生的力量,历经一年编写完成《基层全科医师手册》并免费发放给每一位村医,这本村医口袋书,符合南疆疾病预防和诊疗特色,便于当地基层医生查阅及学习。不少村医揣着它出诊,笑着说“这比带个专家还方便”。

  在林天歆看来,援疆工作不是“一阵子”的帮扶,而是要为南疆留下“一辈子”的医疗力量。

  他推动喀什村医培训计划。广东援疆专家讲理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资深医生带实操,从急救技巧到慢性病管理,每一门课都紧扣基层需求。培训结束后,考核优秀的村医还能去广东深造。仅1年就培养基层医护超万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一支“带不走的村医队伍”,就这样在南疆慢慢成长。

  在他和团队努力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创建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生殖辅助医学中心、心衰中心、高级卒中中心等,开创多个南疆医疗“第一”,并帮扶医院实力跃升至全疆第三、南疆第一。

  2020年7月,麦盖提县一位50多岁的大叔运动时突发心脏骤停,生命垂危。接到电话时已是深夜,林天歆立刻组织援疆专家团队,连夜驱车赶往县里。患者转运到医院后,又接连出现脑水肿和严重感染,情况危急。他一边守在病房观察病情,并邀请广东心血管、神经内科、呼吸科的专家教授“云会诊”,还建了病情沟通群,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调整用药剂量到把控呼吸机参数,整整20天,他和团队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松懈。当大叔终于睁开眼,用不太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说,“林院长,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一刻,团队的工作人员都不禁眼眶红了,觉得所有的奔波与坚守都值了。

  援疆时,林天歆通过引进新理念,开展100多项新技术,创新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等多措并举,推动喀什地区转诊率从4.8%下降到0.97%,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

  2021年7月,林天歆援疆结束回到广东省,将对喀什的牵挂转化为持续的行动。2022年,签约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专家工作室;2023年,成立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一带一路”(喀什)微创技术培训中心,长期培养新疆本土人才。

林天歆(右二)看望喀什地区首例5G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康复患者(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2024年,引入喀什地区第一台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并由林天歆远程主刀,开展喀什首例5G远程国产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感谢您,广东医生,是您给我了重新生活的希望。”术后第3天,年近六旬的阿孜古(化名)在喀什医院病房见到了为她“远程”主刀的林天歆,不禁热泪盈眶。

  “援疆不是一段经历,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林天歆常说。从广州到喀什,跨越的是万里的路程,不变的是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喀什的经历,让‘基层视角’内化为一种工作本能。”林天歆说,一个强大的基层医疗网络,是整个全民健康体系的基石。如今,他身负医院管理和医学教育的双重责任,这份经历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工作价值,最终必须体现在惠及广大基层百姓的健康福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