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专家团队踏查哈密受损航标区域: 精准评估 科学修复

2025-10-22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田玉 郭子毅

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等巨型航标大字修复与保护工作进入科学化、精细化阶段。

10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首席专家、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沈渭寿牵头,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新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组成的团队,深入哈密“为人民服务”等巨型航标受损区域开展了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团队专家运用多光谱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技术,精准评估巨型航标破坏范围、程度及类型,为科学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即使没有历史遗迹,也要把戈壁的砾幕层保护好。”沈渭寿表示,哈密位于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传输通道上,戈壁上的砾幕层是长期风蚀结果形成的,可防止下面的沙子被风吹起来,保护好戈壁砾幕层是减轻沙尘暴的重要措施,“这次修复工作中,我们要根据砾幕层的厚度、砾石粒径的大小、颜色及其下面基质的软硬,采取不同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在“为人民服务”航标区域现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顾羊羊操控无人机拍摄了受损区域全貌。顾羊羊介绍,后期将采用专用软件对现场拍摄的几千张照片进行3D建模,以准确掌握受破坏区域的范围、面积、损伤程度。

“此次修复过程,还要综合考虑今后对航标文字这一人文景观的长远保护,要做到恢复原始地形地貌才算达标。”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管伟明在踏勘现场时表示,砾幕层在新疆分布广泛,比如说北疆准东地区、东疆哈密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的砾幕层,“这次修复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采集样方,对砾石的覆盖度、粒径及结皮硬度进行数据分析。”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也将陆续加入专家团队工作。”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戴蓉介绍,目前主要进行的工作是实地踏勘、遥感影像分析、样品采集及分析等。后续,专家团队将汇总各类数据,根据不同的破坏类型,分类施策,确定具体的修复方式。

“为人民服务”等5组航标位于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此次航标受损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0月12日以来,哈密市多部门商讨常态化保护措施,并开展实地踏勘和调查处置工作。目前,5处航标已被列入第四次文物普查范围,并已建起围栏进行保护。

10月21日,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为人民服务”航标被破坏一事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该区域属于其他草地,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对此事件进行了立案调查,对两名涉破坏航标人员进行了多次询问,并到现场指认,组织执法人员及专家现场勘验、第三方勘测公司现场勘测。目前,调查取证已完成,案件处理工作正在进行,处理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