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引颈长鸣的灰鹤、列队飞翔的灰雁、追逐嬉戏的绿头鸭……进入9月下旬,玛纳斯湿地、艾比湖湿地、巴里坤湿地等陆续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成群的灰鹤、蓑羽鹤、灰雁、绿头鸭、鸬鹚等在蓝天碧水间栖息觅食,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新疆地处西伯利亚鸟类繁殖区与南亚印度次大陆越冬地之间,与全国4条候鸟迁飞通道中的3条密切相关。每年春秋两季,有300多种候鸟经停新疆,在此休整补给,为后续迁徙储备能量。
9月下旬,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大批灰雁和绿头鸭在湖面嬉戏游动,荡起层层涟漪。灰鹤在浅水区优雅地梳理羽毛,时而昂首长鸣,时而展翅起舞,仿佛在庆祝旅途中有此温馨驿站。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河入口处,赤麻鸭、灰鹤、灰雁等鸟类各得其所——有的偏好开阔水域,有的隐于芦苇丛中,鸬鹚则成群立于枯枝上悠闲沐浴阳光。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的麦茬地里,上万只蓑羽鹤悠然踱步觅食,与田间牛羊、劳作的农民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
作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候鸟的安全迁徙受到高度重视。新疆各地湿地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障。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高级工程师杨丽红表示:“迁徙季前,我们通过生态补水和增殖放流鱼苗等方式改善栖息环境。”自9月中旬以来,该湿地已监测到16种上万只候鸟。近年来,当地通过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塘还湿等措施,形成6万亩水面、6万亩水草地和3万亩芦苇荡的生态交错带。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干部杨长乐介绍,保护区通过安装先进监测设备,加大巡护与监测力度,全力守护候鸟迁徙安全。
新疆林业和草原局通过系统保护措施,构建起完善的候鸟保护网络。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00多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6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18个,并设立博斯腾湖站、乌伦古湖站、巴里坤湖站3处鸟类环志站。
目前,新疆天然分布鸟类约490种,占全国鸟类总数三分之一,近十年来新增鸟种60多种。今年初越冬水鸟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越冬水鸟数量同比增长115%,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越冬大天鹅数量达943只,创历史新高。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