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9月12日凌晨5时,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赛里木湖上十几艘渔船划破宁静的湖面,员工们收起渔网,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高白鲑被捕捞上来。
“很早以前就有‘赛里木湖没有鱼’的说法,我就很纳闷,这么美的湖,怎么能少了鱼的灵动呢?”新疆赛湖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湖渔业”)赛湖基地副主任图尔巴特说。
赛里木湖平均海拔2071米,是一座“只进不出”的高山冷水湖泊,天山山脉融化的雪水汇聚在这里,湖水除了少量渗透和大气蒸发之外,再无出口。湖面随着天气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湖里没有鱼,让它少了一丝灵气。
为了让赛里木湖更有灵气,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怀揣着让赛里木湖“有鱼”的梦想,开始了艰难的引种尝试。他们带着不同品种的鱼苗来到湖边,一次次将希望投入湖中,却屡屡受挫,有的鱼苗刚入湖就因无法适应低温环境死亡,有的即便存活下来,也因发育不良成了“僵小鱼”。
1998年4月,博州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引进100万粒高白鲑发眼卵和100万粒凹目白鲑发眼卵,送到温泉县进行人工孵化,最终成功孵化出98万尾鱼苗,待两种鱼苗长至10毫米,分批次将它们放进赛里木湖。
这次投放还会失败吗?一年以后,科研人员发现,被誉为“冷水鱼皇后”的高白鲑不仅活了下来,且性腺发育良好,正以每4年增重约1公斤的速度稳步生长。
2003年,赛湖渔业正式成立,接过了“养鱼”的接力棒,先后在温泉县建立了冷水鱼良种繁育中心,在赛里木湖建起赛里木湖渔场,还成立温泉县赛湖高白鲑食品有限公司。
为培育出更优质的高白鲑品种,赛湖渔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单位及俄罗斯渔业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组织研究开发团队,牵头成立新疆鲑鳟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新疆冷水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承担自治区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温泉综合试验站的工作。
如今,高白鲑已成为赛里木湖的“家人”。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赛里木湖,融入了赛里木湖的生态体系,以湖中的浮游生物为食,以自己的节奏缓慢生长,以自己的方式反哺赛里木湖,不仅平衡了湖里的生态环境,也给赛里木湖带来了灵气。
赛湖渔业的员工们会在捕捞期内,用特制的渔网捕捞成熟的高白鲑,通过冰鲜和冷冻方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据统计,赛里木湖每年可捕获高白鲑成鱼500吨以上,年产值达4500万元以上。除了外销,赛里木湖周边的餐饮也成了一大特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坐在落地窗前,一边欣赏赛里木湖的美景,一边品尝鲜嫩的高白鲑成了旅途中最惬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