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户儿家” 绵绵团结情

2025-09-12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9月9日,当“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户儿家”文化大院时,几名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居民开始举行“恰秀”仪式,将糖果、饼干、奶疙瘩等撒向大家,现场顿时热闹起来。

“恰秀”是哈萨克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仪式,通过撒食表示祝福。“恰秀”为何会出现在“户儿家”?“户儿家”又是什么?

不大的院落里干净整洁,村民们载歌载舞,热情地展示传统民俗,文化大院负责人李红秀向大家介绍起“户儿家”的历史。

“‘户儿家’是哈萨克族对迁徙而来的汉族农民的称呼。”李红秀说,清末年间,甘肃、陕西、山西等地40余户汉族农民逃荒至此,他们修渠引水、开荒种地。山上放牧的哈萨克族牧民常常下山,用牛羊和他们交换面粉等,久而久之,大家慢慢相处成了朋友。当地牧民称其为“户儿家”,即“懂农业、会种地的农民”。

走进院内的“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墙上的一张照片引起大家注意。这张拍摄于1954年的照片,是李红秀丈夫的爷爷曹光友一家25口人的合影。

“爷爷曾收养4个哈萨克族孤儿,将他们抚养成人。”李红秀说,“户儿家”的家庭成员由三四个民族构成的情况非常多。

阿斯亚·巴合恰尔便是曹光友收养的哈萨克族孤儿的后代。“我的母亲是哈萨克族,她的亲生父母去世早,是外公曹光友将她收养。我的妈妈嫁给了回族的父亲,我们家庭由三个民族组成。”阿斯亚说,她从小在多民族家庭长大,老辈们不分你我、热心助人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

如今,阿斯亚也热心于公益事业,常年照料生病的邻居,用传统草药知识为牧民的孩子缓解疼痛,组织“爱心妈妈”团队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等。

2012年,李红秀与“户儿家”的居民共同策划,想将民族团结的故事代代相传。在她牵头下,以“老户儿家”旧址为依托,创办“户儿家”民俗陈列馆,讲述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故事。此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又发展为“户儿家”文化大院。

多年来,“户儿家”文化大院免费开放,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李红秀既当管理员,又当讲解员,为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解民族团结、家风家教、老物件记忆等故事。

“‘户儿家’是阿勒泰多民族融合的缩影。”阿勒泰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乌兰·依布拉汗介绍,当地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走进文化大院,聆听“户儿家”的历史和故事。

一百多年来,“户儿家”历经几代人,已发展成由8个民族3000多人组成的“大家庭”。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户儿家”的人们总要聚在一起举办家宴。“要把‘团结互助、患难相依、共谋发展’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李红秀说,大家早已融合在了一起,而“恰秀”已从哈萨克族的专属祝福转变成“户儿家”的共有仪式。在她看来,“恰秀”中撒下的不仅是糖果,更是“户儿家”各族居民文化互鉴、情感相融的见证。

“和谐大道越来越宽广,‘户儿家’的各族人民心连心,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当大家从“户儿家”文化大院离开时,“户儿家”的人们唱起歌,歌声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