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解放”到地铁一号线

2025-09-08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孙芳婷

69岁的钱德泉家里,摆着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画面里3辆解放牌公交车并排停在车场,几个年轻的乘务员踮着脚,正用抹布细细擦拭前挡风玻璃。

“我21岁入行时,开的就是这样的车。”钱德泉退休前是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经营二部的一名驾驶员。手指抚过照片里的“老解放”,他耳边总能回响起阵阵轰鸣声,那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新疆城市公交的主力车型,通体墨绿的车身方正厚重,车厢里的座椅是一条条木板,夏天硌得人坐不住,冬天一沾身就透着刺骨的寒冷。

“新疆冬天能到零下30摄氏度,车厢四处透风,没有暖气,全靠发动机水箱散点热。”钱德泉记得,驾驶员和乘客都裹着3层棉衣、蹬着大头鞋,呼出的白气在车窗上凝成冰花,“最冷的时候,光发动车就得半个多小时,热水一桶一桶地灌进冻硬的水箱,蒸汽混着柴油味扑在脸上,等车启动,睫毛早挂满了白霜。”

那时的3路公交车从水泥厂到东风路,单程要一个多小时,线路少、车也少,车厢里经常挤得转不开身,却没人抱怨。“能坐上公交车,比走路、赶马车强太多了。”钱德泉说,那时的公交车是城里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也见证着城市发展的每一步。

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悄然发生,乌鲁木齐公交集团自主制造铰接式公交车“大通道”正式运行,14米长的车身分两节,中间用帆布连着可转动的转盘,一趟能拉300多名乘客,不仅填补了新疆制造公交车的空白,更是紧跟城市版图的扩张,把线路延伸到了新兴的厂区和居民区。

“土坯房变成砖瓦房,路边慢慢有了小商店,‘大通道’跑过的地方,都是城市在‘长个子’的痕迹。”钱德泉笑着说,为了应对寒冬,公交公司还在车厢座位旁装了“土暖气”,一截外露的铁皮管通着热水,每站都会有售票员提醒乘客:“脚底下留神,别踩暖气!”可总有人没注意,胶皮鞋底沾在滚烫的铁皮上,车厢内就会飘起焦煳味,“一闻这味就知道,又有人的鞋被烫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通道”渐渐退出舞台,乌鲁木齐的街头多了许多新面孔:有新疆地产的“博格达”客车,也有“京华”“金陵”等内地产的客车,座椅换成了带防滑纹的硬质塑料。最让人稀罕的是首批引进的10辆空调车。票价比普通车贵一倍多,乘客还是排着队坐。

真正让钱德泉觉得赶上了好时候的是2011年乌鲁木齐BRT线路的开通。橘黄色的车身、专用车道、自动报站屏、空调系统一应俱全。“以前发动‘老解放’要半小时,现在BRT车拧一下钥匙就启动,快得很!”钱德泉特意去体验了一次,车厢里没有了柴油味和轰鸣声,座位两侧和上方都有空调,冬天暖、夏天凉。

往后的日子,让钱德泉感到惊喜的事一件接一件。2015年新疆首批纯电动公交车投运,钱德泉专门坐了一趟:低地板设计方便老人上下,软包座椅坐着踏实,“连尾气都没有,看着窗外的绿树,觉得这日子是真的不一样了。”

2019年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全线贯通,钱德泉走进明亮的站台,看见上下楼也有了电梯,休息区还能给手机充电,每个站台都有公共卫生间。“年轻时哪敢想,等车不用风吹雨打,半个小时就能从城南到城北。”

如今,钱德泉偶尔还会坐公交、乘地铁,看着新能源公交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地铁在地下快速穿行,钱德泉感慨道:“我开了一辈子公交车,如今都快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了。”

那些藏在冻住的水箱和“土暖气”里的记忆,早已成了新疆城市发展最生动的注脚。车轮滚滚中,乌鲁木齐的交通网越织越密,载着人们的期待,朝着更温暖、更便捷的未来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