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伊宁
天山脚下,棉田里的智能农机与戈壁的光伏矩阵遥相呼应;工业园区内,风电叶片、高端棉纺、煤制烯烃等产品从生产线走向全球……如今的新疆,正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根基,通过强链补链、创新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征程上蹄疾步稳,新型工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特色优势产业筑牢工业“韧性底盘”
工业经济稳增长,离不开优势产业的坚实支撑和重大项目的强力拉动。
“今年,产业韧性持续提升。新疆持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优势资源转化,特色优势产业强基增效。”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赵曦峰介绍,新疆工业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果显现,“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是扩投资、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今年,自治区紧盯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竣工投产、技改项目落地见效,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上半年,855个续建、新建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推进竣工项目投产见效,14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
此外,围绕工业领域先进设备更新等重点方向,62个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获得8.56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涉及化工、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步伐。
赵曦峰表示,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继续用好工业领域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跟踪服务,推动现代煤化工、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项目抢抓黄金期、干出加速度。
从数据看,“十四五”以来,新疆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5%、较“十三五”(5.2%)提高2.3个百分点。202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6785.5亿元、居全国第21位、较2020年提升3位,占GDP比重33%、较2020年提高6.7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园区提速中小企业点燃“强引擎”
如果说优势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压舱石”,那么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与中小企业的双向赋能、共生共荣,则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去年底,新疆发布推动园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着力打造新疆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劲引擎和重要阵地。今年以来,完成13个县(区)自治区级园区设立,其中南疆8家,持续优化园区布局。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柳奇介绍,按照“一县一园区”原则,推动园区优化整合、提质增效。鄯善县、若羌县完成县域内两家自治区级园区优化整合,阿瓦提县、独山子区等13个县(区)完成自治区级园区设立。克拉玛依、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在此基础上,新疆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建成14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3家。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向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聚集,纺织服装产业向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聚集,风电装备产业向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等园区聚集,园区产业配套能力迅速提升、产业生态快速建立。
“锚定园区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自治区定向招商、精心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华斌说。
打通科技与产业创新“任督二脉”
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产业链效能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正成为驱动新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引擎。
近年,新疆坚持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多福介绍,自治区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体系,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会同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等相关部门,印发修订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组织开展了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0强评选活动,为推动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成果产出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持续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程多福介绍,推动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累计认定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30家、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19家,较2020年分别增加了230家、17家,累计认定产业创新研究院22家。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支持研发及成果产业化项目113项,发布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揭榜挂帅”项目19项,认定自治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94项,认定新产品新技术171项,其中风电机组偏航集电环等87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攻克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从优势产业强基到园区企业共生,再到科技创新赋能,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步伐愈发坚定。如今的新疆,正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