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笔,书写“助农兴疆”诗篇

——记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塔里木大学红石榴志愿者协会
2025-08-27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通讯员 彭翠兰

一支成立17年、拥有3414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39395.7小时的志愿者协会,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塔里木大学里,彰显着青春的力量。

这群手握农具、心怀“新农人”理想的农科专业学子,用17年在南疆写就一首“治沙护绿、助农兴疆”的诗篇。

作为塔里木大学红石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园艺专业大二学生胡锦凤与阿拉尔市部分社区老人的缘分,始于2年前第一次参与志愿者协会组织的“金晖助老”活动。她跟着团队走进社区,听到老人们诉说自己精心种植养护的花、果树总会出现点小问题时,胡锦凤不禁思考:“我学的是园艺专业,不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成助人的本事吗?”

从那以后,胡锦凤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来到社区开展“金晖助老”活动,在老人眼中,她们是社区里的“移动农科课堂”。

对红石榴志愿者协会而言,17年里,成员如流水般更迭,有人带着热忱加入,也有人满载收获毕业离去。但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魏煜轩,却走出了一条“双向奔赴”的志愿路,本科毕业时带着初心暂别,2年“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经历,让他更坚定了“科技助农”的决心。

“我想掌握更前沿科技知识,并转化为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魏煜轩说。2023年,他考上塔里木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一入学便再次加入红石榴志愿者协会。

2024年3月,他带着更系统的专业知识重返昆玉市,成为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院长。这次,他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多位志愿者共同开启“进村读研”的日子。

起初,老乡们对这些年轻人不放心:“我们种了这么多年红枣,还需要你们教?”

魏煜轩不辩解,白天扎进枣园,记录树体长势、检测土壤酸碱度,晚上抱着数据找导师请教。

在枣园里,他们把“光合作用”“养分均衡”这些专业术语,变成了老乡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大白话。他们手把手教老乡科学修剪、合理密植,在地里试验新型土壤改良剂,还组织技术培训。从保花保果到采收售卖,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他们所服务的昆玉市及周边乡镇红枣每亩增收750元左右。“当知识真正助农增收,看到老乡们的笑脸,比拿到任何奖状都开心。”魏煜轩说,这份成就感是红石榴志愿者协会教会他的,志愿服务不光要有热情,还需要长久的坚守。

在红石榴志愿者协会里,胡锦凤、魏煜轩的故事不是个例。

17年来,协会累计开展800余项志愿服务,近14万小时服务时长里,有很多像他们一样,从校园走向田野,把农科知识变成助农“金钥匙”的年轻人,他们让“科技兴农”的种子成长为收获的希望。

“9月开学后会有一批新志愿者加入。”胡锦凤说,希望新加入的志愿者们能继续接力,把农科知识变成温暖人心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