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青年共探新疆现代化实践

2025-08-27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这里之前,我在西方媒体上听说过新疆,以为新疆是偏远地区,但亲眼看到新疆的发展后,我相信未来几年内乌鲁木齐会成为区域经济中心!”8月13日上午,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中国行”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开展为期4天的新疆学习交流之旅。泰国国民力量党副党首顾问尼提他湾·华诗娜表示,新疆在全面发展、高效治理、政府与社会协同等方面的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全球发展青年领袖之家活动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主办,旨在加强青年领域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未来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从和谐社区到繁华市场,感受新疆多元魅力

  社区治理让代表团看到了基层民生的温度,8月13日下午,代表团探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该社区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占到95%以上。社区成立了国学课堂、京剧班、非遗工作室等多种功能室,还有老年合唱团、舞蹈队等。

  在这里,由退休老人组成的舞蹈队伴随着《漫步人生路》的音乐踏起台步,小学生舞蹈团在《Waka Waka》的节奏里翩翩起舞。“不同民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参与活动,相处十分和谐,这一点让我很受触动。”华诗娜告诉记者,她看到,在政府的推动下,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组织活动、吸纳居民参与事务,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既保障了民生,又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在这里,老人和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孩子在这里上兴趣班,他们的家长就能够抽身去干别的事情。”这里的基层治理范例让柬埔寨工业和科技创新部首席技术转让官盛·拉克斯梅赞不绝口,他表示,这种模式可以释放年轻劳动力,提升社区福祉,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旁边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则让他们体验到商业与文化交融的热度。新疆国际大巴扎集特色建筑、民俗风情、风味美食、餐饮娱乐等于一体,享有“新疆之窗”“中亚之窗”的美誉。

  在这里,华诗娜品尝了新疆的特色美食——馕。“这里的商家采用了很多营销技巧。这里的商品也不再是简单的传统产品,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精美包装的高附加值产品。”华诗娜表示,这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集市,很多当地人还在这里获得了就业机会,形成了一个优质的社区。

  “在马来西亚,我们也会吃馕、红枣等食物,之前我一直以为红枣来自中东,没想到中国新疆也盛产红枣,这挺意外的。”来自马来西亚的世界青年科学院主席陈嘉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疆丰富的生活文化和城市经济建设对马来西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也让她看到,中国与马来西亚在诸多领域有合作发展前景。

  从智慧农业到沙漠防护:新疆的“绿色”实践

  “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所以小时候我常帮奶奶在菜园干活。种蔬菜需要很多水,过程也不容易,需要考虑季节变化等因素。但在这里,室内农业设施让种菜变得容易和高效。”在昌吉农业博览园,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的学生菲利克斯·迈克尔·拜茨感慨。

  近年来,昌吉回族自治州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采用仿生螺旋栽培、移动式多层立体轨道栽培系统以及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深入探索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目前,这里已经实现了番茄、彩椒、水果黄瓜、油菜、苋菜等蔬菜的高度自动化种植。

  “室内的农业设施提供了很好的种植方案——生长速度更快、用水更少,还不用农药。和传统种植相比,这种方式能节省95%的水,这一点真的令人印象深刻。”拜茨告诉记者。

  在参观过程中,无土栽培引起了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卓伟的浓烈兴趣。他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研究助理、博士后。“我在种植基地看到了很多蔬菜,居然不用土壤种植,用的是水和一些营养液,这太有意思了,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种植方式!”卓伟认为,该技术适合冬季气候寒冷的地区,比如他的家乡塔吉克斯坦。随后,他品尝了现场新鲜采摘的黄瓜,并赞叹“特别喜欢,很好吃”。

  新疆不仅在现代农业领域成效显著,在荒漠治理方面同样成就斐然,荒漠化防治与防风固沙工程也成为新疆另一张重要的“绿色名片”。一个生动的案例是2024年底,全长3046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防护带实现“合龙”,成为全球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历时46年,该项目累计植树7000多万亩,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减少了沙尘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活动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馆,通过大型沙盘深入了解了这里的沙漠绿化工程。

  “中国把沙漠地区改造成能种植、有道路、有交通的地域,甚至还覆盖了网络,这真的太厉害了!”陈嘉仪告诉记者,这是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能实现这样的绿化成果,深刻说明了中国协调多方资源的能力。

  作为一位地质研究者,卓伟也十分认可新疆的荒漠化防治经验。他认为,荒漠化及冰川融化的影响具有跨国性,干燥气流覆盖中亚多数地区,因此新疆的经验也适合他的家乡。“我希望通过交流项目推动塔吉克斯坦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共同防治荒漠化。”

  多国青年共话新疆现代化之路

  喀什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重镇,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开放活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生动实践。在探访了喀什古城和喀什大学后,代表团与喀什大学师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对全球南方的启示”主题开展青年对话。

  在交流环节,青年代表们综合连日来的实地考察与所见所闻,畅谈对新疆治理和中国方案的全新认识。

  华诗娜表示,在她的印象里,中国式现代化一直与AI、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以及数字经济等高科技联系在一起。来到新疆之后,她发现,“现代化”不只是高科技,更重要的是夯实社会基础,使人们能够与社区和谐共处,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我观察到,新疆的现代化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华诗娜说,此次她看到了社区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也看到了通过科技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倡议,这些实践都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制造业方面,新疆都在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推动现代化和提升效率。当前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证明了政策的成功。”拉克斯梅告诉记者,此行所见让他相信,新疆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同时,他认为,新疆的成功经验和政策不能简单复制到所有地方,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这些国家可以借鉴新疆的经验,但需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

  “这次新疆之行让我意识到,中国不仅注重国际伙伴关系,也关注自身各省的发展,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拜茨表示,他看到,尽管新疆自然条件恶劣,但中国通过创新科技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全球发展倡议指引下,中国始终积极向全球南方国家分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智慧与经验。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应当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中国加强合作,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拜茨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 实习生 林晓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