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七十年团结奋斗,七十年沧桑巨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历程中,一代代奋斗者用坚守诠释担当,用奉献铸就辉煌。他们的故事,是自治区70年发展进步的生动注脚,更是激励各族儿女同心筑梦的精神火炬。今起,石榴云/新疆日报推出“致敬新疆榜样”栏目,讲述自治区成立70年来不同时期英雄模范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故事,弘扬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榜样力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8月的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空气中裹挟着沙漠的燥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巍然矗立,纪念碑正中间刻着的“1949.12.22”红色字样,铭记着解放军来到和田那个闪耀着胜利光辉的日子。
“我必须回到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根。”这是夏天曾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兵三代”,2018年,她放弃了乌鲁木齐市的工作,回到四十七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的讲解员。当了讲解员以后,夏天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前辈们的经历,沙海老兵和“老兵精神”在她的心中更加具象。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多名官兵,在接到火速进军和田、赶在新年到来之前解放和田的命令后,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其中两条沿途有人有水,行军相对方便,可这意味着要多绕行五六百里路,完成任务的时间也会延后。
“不能让和田人民多受一天苦,要抢时间早日解放和田。”为了尽快抵达和田,官兵们怀着坚定信念,选择了最近但也是最艰难的一条路——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海,环境恶劣得超乎想象。沙暴骤起时天地混沌,战士们瞬间被流沙吞没,只能死死挽住战友臂膀,黄沙磨穿布鞋,大家就用布条紧紧缠裹,双脚血肉模糊,但他们咬紧牙关向前挪动。
在18天的徒步急行中,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战士们没有放弃,相互扶持着向和田方向前进。最终,他们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和田城下,书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又一壮丽篇章。此后,这些官兵就地转业,扎根大漠,屯垦戍边。夏天的外公王有义便是其中一员。
“或许他们的故事只是教科书、互联网中的一段话,但对我来说意义不同。”夏天说,在讲解员岗位上多年,她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兵们去外地参观的故事。
自从进驻和田,多数老兵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直到1999年,老兵们第一次走出沙漠,来到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参观。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老兵们看到王震将军的雕像,自觉排成一队,向老首长报告:“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一野二军五师十五团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您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您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
每一次讲到这里,夏天都会觉得热血沸腾,观众听了后有人当场落泪,询问沙海老兵的其他故事。
如今的四十七团,早已褪去昔日荒芜,枣林在风中摇曳出层层绿浪,瓜果甜香漫过田间地头,簇新楼宇勾勒出军垦新城轮廓……这里如今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兵镇”,小镇里,“老兵路”“老兵纪念园”等比比皆是,老兵的故事代代相传。
从戈壁荒原到万顷良田,从茫茫沙海到宜居家园,这翻天覆地的变迁,正是一代又一代兵团人践行“屯垦戍边”使命的见证。而今,和夏天一样接过先辈接力棒的年轻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奋斗篇章,让“老兵精神”在新时代沃土上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