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娜
在36公里长、最高海拔4200米、拥有600多道弯的盘龙古道上走一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而为了保障游客平安,守护在此的民警每天至少要在这条路上跑10次。
“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南疆组成员近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采访期间,途经导航地图上好似昆仑山脉“心电图”的盘龙古道,与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瓦恰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不期而遇。
最是小事暖人心
伴着炎炎烈日,记者一行乘车一弯又一弯终于到盘龙古道终点时,忽见前面一辆警车和一辆白色轿车缓缓靠边停下。从警车上下来两名民警,他们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白色轿车前,弯着腰与轿车司机交流,手指着一个方向。
原来,白色轿车上的游客打算前往瓦恰乡的一家民宿,途中手机没电了无法导航。司机从后视镜里看到警车,于是打开双闪灯向民警求助。蓝天白云、远山牧场、为游客指路的民警,在记者眼前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瓦恰乡党委书记陈天军介绍,盘龙古道又称瓦恰公路,连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和瓦恰乡,最初是一条供当地牧民通行的便道,因其地理位置偏远且路况较差,鲜有游客。2019年,县政府对道路进行改造后,这条古道成为壮美的网红公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盘龙古道馈赠给万千游客诗和远方,但也带来了人员流动大、行业场所多、求助纠纷多等安全挑战。
为守护游客平安,瓦恰边境派出所在盘龙古道最高处观景台配备了氧气瓶、急救药品和防滑链等,民警辅警们天天“盘”在古道上,维持秩序、为游客提供服务和帮助、开展边境法律法规宣传,细微的暖心举动,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受到了“古道热肠”。
锦旗里的好故事
在瓦恰边境派出所,有一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你相信光吗?不!我相信瓦恰边境派出所的人民警察!来自广州丢三落四的罗女士敬赠。”
4月的一天,瓦恰边境派出所民警在盘龙古道执勤时,发现了罗女士遗失在地上的身份证。民警立即对接联系相关部门,经多方查询找到罗女士,物归原主。
一名自驾游游客突发高原反应,意识模糊与前车追尾,民警帮他脱险;一名游客下车拍照忘记拉手刹,车辆滑下10多米深沟,民警用4个多小时将车拖出;一名游客的新手机掉进旱厕粪坑,民警跪在蹲坑前近一小时进行打捞,并将手机清理干净后送回……2024年以来,瓦恰边境派出所已收到几十面锦旗,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想到游客们记在了心上。”瓦恰边境派出所所长朱志鹏说,一面面诚意满满的锦旗,让民警辅警们的工作动力更足了。
盘龙古道作为网红公路,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据统计,自今年3月22日恢复通车以来,已有65万余人、23万余辆车自盘龙古道通行,瓦恰边境派出所累计提供救助服务70余次。
民警马宁今年参与了多次救助,并收到了游客致谢的锦旗。“通过一次次救助和服务,我深深感受到平安对于群众的重要意义。我们的职责使命就是守护平安。”马宁说。
升级警务护平安
今年以来,瓦恰边境派出所不断升级警务,探索建立“巡逻+科技+联动”的旅游警务模式,为游客和当地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
“往年,游客打电话求助,由于不熟悉环境,描述所处位置时大都说‘我在一个大弯道’‘旁边有块像骆驼的石头’,民警很难判定具体点位。”瓦恰边境派出所民警孙宜明说。
今年3月,盘龙古道恢复通车前,瓦恰边境派出所联合瓦恰乡政府,在水秀观景台至出口处路段,通过无人机巡航+民警“抠细节”方式,增设应急报警点30处;在古道沿线布设3个动态巡逻组,利用无人机实时监测车流;在出口处安排民警引导分流,确保“古道无忧”。
7月23日,一名上海游客突发重度高原反应陷入昏迷,同行家属报警求助。因为描述位置精确,派出所民警和乡卫生院急救人员火速抵达现场采取急救措施,并将其送往医院,化险为夷。
瓦恰边境派出所还吸收辖区护边员、商户、牧民、志愿者等15人,成立“盘龙义警”服务队,在民警统筹下开展边境巡防、矛盾调解、旅游保障等工作。“人在线、技在手、责在心”的坚实守护,让游客安全感满满。
曾勤增在盘龙古道做航拍生意近3年,经常帮游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瓦恰边境派出所民警来摊位宣传“盘龙义警”服务队时,他果断加入。
5月24日,在盘龙古道龙脊山打卡点,广西游客孙先生突发高原反应,脸色发白,随行亲属万分焦急。在附近的曾勤增看到后,立即上前为孙先生做心肺复苏,并提供了便携式氧气呼吸器等,帮助缓解高原反应。
“盘龙古道让我的航拍技术有了用武之地,我用派出所教的急救知识帮游客解困,以这种方式回报古道,很有意义。”曾勤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