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娜
帕米尔高原深处,冰峰林立,峡谷纵横。
在喀喇昆仑山脉的一道褶皱里,横卧着古丝绸之路要道瓦罕走廊。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每年无霜期仅有3个月,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穿廊而过的高原风雪剥蚀山体、拔断草根。
瓦罕走廊最东端,坐落着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一代又一代戍边人打头阵、当尖兵,守护着这条千年古道平安无虞。
“不但要防得住,还要打得赢,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四月中旬,南方花开正艳,帕米尔高原深处,春天却在冬的怀抱中徘徊。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应急分队已展开实战训练,模拟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人、车、犬、无人机协同作战,口号声回荡在整个山谷。
瓦罕走廊是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四国边界的交会点。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扼守进出走廊的咽喉部位,辖区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密布暗河冰沟、雪山达坂,有多个通外山口。“不但要防得住,还要打得赢,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该所教导员陈俊飞说。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将守护边境安全稳定作为重中之重,枕戈待旦,时刻保持战斗姿态,聚焦实战开展全警练兵,组织应急机动力量常态化开展专项训练。
正当应急分队热火朝天训练时,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带领一支队伍踏上巡边路。建所75年来,这样的巡边每天都要进行。1983年出生的彭明有是湖南安化人,已在派出所工作近7年,他的脸庞被高原烈日晒得黝黑粗糙。
按照上级规定,为减少高原环境对民警身体的伤害,戍边超过5年,可以调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单位,彭明有却申请留下。他遍访当地牧民和退休民警,实地踏查辖区的沟沟坎坎,对边境的了解比县志记载的还详细,是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此次巡逻的目的地是中阿1号界碑处,距离派出所90余公里,一路上荒无人烟。虽然已是4月,山谷里仍是冰天雪地,巡逻车载着队伍穿行其间,越往深处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最后由于雪深路滑,车辆无法继续前行,彭明有果断下令:“戴好护目镜,徒步前进。”
袁啸,是巡边队伍里戍边时间最短的民警,尚不足2年。入警以来,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推动北斗终端运用等,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每年8月底至次年4月,帕米尔群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白得刺眼,我们巡边时即使戴了护目镜,眼睛还是会红肿流泪。”袁啸说。
在没过膝盖的积雪中,巡边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蹚行,每个人的眼睛像鹰眼般犀利,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时不时拿出望远镜朝远处仔细瞭望。任务结束时,大家的脸颊已被紫外线灼得又红又紫。
“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
袁啸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巡边,就去了海拔5100米的边境,强烈的高原反应伴着山路颠簸,让他觉得头快疼炸了。他说:“边境巡逻,除了缺氧、暴风雪、野兽袭扰外,还可能遇到很多难以预估的危险,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掉队。”
为什么要来这么艰苦的地方戍边?这是袁啸刚来时经常思考的问题。自己为了追寻爷爷的足迹,那些80后、90后、00后的同事呢?他们为什么甘于远离都市繁华,坚守在雪域高原?对此,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20世纪70年代,袁啸的爷爷参与中巴友谊公路建设,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天路,因长期浸泡雪水,双手关节严重变形。袁啸立志,要向爷爷等老一辈筑路战士学习,不怕苦、能奋斗。2023年,他毅然选择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工作。
“戍边和开路虽然不同,但袁家祖孙为国尽忠的情怀相同。”陈俊飞说,这样的传承故事,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还有很多。
“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在瓦罕走廊深处有一块巨石,虽历经风雨侵蚀,上面镌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与文字清晰可见。“这是副所长肖恭尼·龙吉克的爷爷留下的。”彭明有说。
1951年,肖恭尼的爷爷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追随父亲的脚步报名参军,在瓦罕走廊一带卫国戍边。后来,卡德尔的儿子、孙子遵守家训相继投身边防,留下“一家四代接力护边”的佳话。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公路修到边境线的山脚,下车爬个坡就能到界碑旁,徒步难以抵达的地方,可以利用无人机巡逻。”肖恭尼说,戍边条件越来越好,早已告别手拉肩扛、凿冰取水、睡“大通铺”的历史,但历代民警坚守奉献的传承没变。细数这些变与不变时,他的眼睛闪烁着神采。
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老照片里,有一张合影弥足珍贵,那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友在瓦罕走廊巡边时的场景。
20多年前,拉齐尼在武警边防部队服役时,曾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驻训,退伍后他成为高原护边员继续守边护边,直至2021年1月因救落水儿童而牺牲。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彭明有动容地说,拉齐尼留下的这句话,是对戍边事业的朴素告白,更说出了戍边民警们的心声。
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一代代民警向戍边前辈学习,高山仰止,渐渐地,他们也成了令人仰望的“高山”。在大家的努力下,辖区连续12年未发生涉边案事件,派出所曾因圆满完成重大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
“你们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是英雄,是榜样”
4月10日傍晚,瓦罕走廊天气突变,乌云密布,寒风卷着雪花刮得人睁不开眼。早上倒春寒,中午艳阳天,下午大风起,晚上入寒冬,是这里天气的特色。陈俊飞和彭明有分头给在外执勤的民警打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晚上9时许,风停雪住,派出所上空深蓝夜幕中繁星点点。忽然,餐厅传来欢呼声,原来是两名民警休假结束回来了,给大家分发从喀什市带回的凉皮、凉粉等特色美食。
一起扛枪站岗吃苦的经历,让民警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有民警的家人突患重病,全所民警悄悄为他凑齐医疗费;有民警在驻地结婚,大家全体出动为他筹备婚礼……
4月8日,派出所副所长徐青的妻子朱莹来探亲,从安徽带了五个大行李箱,里面有分给大家的特产,还有几双给丈夫新买的登山鞋。“他们这个工作太费鞋,结婚一年多,我给他买了十几双鞋。”朱莹看向徐青的眼神充满爱意。
徐青曾多次参加处置突发情况的行动,荣记个人一等功1次、嘉奖9次,每天不论工作多忙多累,他都会坚持5公里长跑。2024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开展全警实战练兵考核,徐青所带队伍取得优异成绩。
朱莹是第一次来帕米尔高原。周末,徐青领着她去体验踏雪巡边,同时寻一块石头,准备写上心愿和夫妻二人的名字,镶在派出所院子里的戍边留言墙上。
那面戍边留言墙上已经镶嵌了很多石头,每块石头上都写着一句话和民警的名字。几年前,一批新警在巡边途中捡了石头,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想说的话,放在墙角。久而久之,石头垒成了一面墙。
这次跟着丈夫巡边,朱莹真切感受到戍边民警的肩上扛着山河,责任重千钧。她深情地对徐青说:“你守边我守家,往后余生我做你的坚强后盾。”
随着近年来新疆边境游走热,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瓦罕走廊“打卡”。2023年,派出所将第三代营房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集中展示曾经使用的装备、车辆、复原的宿舍、老照片等珍贵历史文物,并向游客免费开放,让更多人了解戍边历史、支持戍边事业。
这个红色教育基地一下子火了,已经吸引了6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留言板上贴满了写着感悟的便签。3月26日,一位北京女游客参观后感动落泪:“你们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是英雄,是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