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签字、按手印、现场司法确认……4月6日,困扰新疆某科技公司前员工陈稳(化名)近两年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原本以为要打官司扯皮的,现在通过调解就讨回了165万元欠款,真是省时又省力。”
这是继半个月前,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乌鲁木齐市总工会签署《深入推进劳动争议“总对总”多元解纷工作合作协议》以来,该院成功调解的标的额较大、案情复杂的案件之一。
一纸《协议》背后,是应对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增长的破题之举。
“工会‘接地气’的群众工作优势与法院专业指导相结合,能让纠纷化解更高效、更暖心。”乌鲁木齐市总工会党组书记曹勇表示,根据《协议》,法院将加强对工会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并提供司法确认支持;工会则负责引导职工理性表达诉求,推动更多纠纷化解在诉前。双方还将联合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构建起“预防+调解+司法保障”的全链条解纷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劳资摩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这一“握手”并非个例。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已通过“总对总”机制与银保监会、中小企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充分发挥这一机制在预防和化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时的独特优势,2024年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成功化解诉前纠纷2764件。
在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办公室的案件台账中,一组数据引人注意:截至2024年10月,民五庭受理劳动争议二审及撤销仲裁案件798件,同比增长36.18%,结案率提升至84.46%。
“结案率提升的背后,是机制创新的支撑。”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明介绍,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点对点法官联络员”等机制,调解撤诉率显著提升,“可以说,在这座城市,劳动关系‘和谐味’愈发浓了。”
在新疆某制造企业欠薪案中,法官发现部分职工未签订劳动合同。通过“联席会议”机制,法院与工会、仲裁机构等相关单位一起促使双方共商解决,最终促成企业补签合同并支付补偿金。
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2024年4月,针对外卖平台用工乱象,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向某人力资源公司送达《关于规范外卖配送骑手用工管理的司法建议书》。此外,覆盖人群还有滴滴司机、快递员等群体……这些举措推动全市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明显下降。
“希望通过与乌鲁木齐市总工会携手,在劳动领域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实现新突破。”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崔文举表示,将与乌鲁木齐市总工会定期研判劳动争议热点,联合发布典型案例;定期在工业园区、辖区各大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指导企业规范用工;继续对接人社等部门,年内计划新增3家行业调解组织,逐步形成覆盖劳动领域的多元解纷网络。
从“总对总”到“手牵手”,乌鲁木齐市“法院+工会”的联动实践,为劳动争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探索了新路径,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