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志周夫妇植树时午餐(资料片,2019年4月摄)。巴音达来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王立华
2月16日,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国喜来到地头,查看去年扦插的白杨树苗。
“爸爸,您放心,您的遗愿,我们一定帮您完成!”付国喜轻抚着一根纤细的树枝,眼眶微微泛红。
他的身后,参差不齐的林木向远方铺展开来,连在一起约34公里。更远处,仍有他父亲付志周留下的车辙和脚印。
去年2月初,与风沙抗争了41年、被称为“沙海愚公”的付志周,永远离开了他带领乡亲们播下的“绿色长廊”。临终前,这位已种下80万棵树的老人交代儿女:“我栽种100万棵树的心愿,就交给你们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生不息。付国喜认为,这些将泛绿吐芽的大树和幼苗,是父亲生命的延续,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
向沙海宣战: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
哈尔莫敦村地处天山脚下,村头的沙河子两岸,一排排白杨树直耸蓝天,形成网格状的密林,守护着万亩农田。
“这里以前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父母栽种的树长大后,庄稼才有了收成。”付国喜轻声叹息道,“日子刚刚好过了,父母却积劳成疾,先后离开了。”
1965年,22岁的付志周正值热血青春,在河南老家听闻支边新疆的消息,心中满是憧憬,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带着妻子陈爱兰奔赴哈尔莫敦村。
踏入村子,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为荒凉。茫茫荒漠戈壁之上,仅有几排孤零零的房子,其中一间便是他后来的容身之所。一间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便是他的全部家当。
沙河子是一条由山洪冲刷形成的自然河流,流经哈尔莫敦镇的哈尔莫敦村等5个村庄。每年夏季,山区冰雪消融,天降雨水,沙河子才有水流,其他季节则干涸见底。这里地处风口,风沙以每年两三米的速度侵蚀着农田和村庄。
1983年,村里给付志周家分了47亩地,位置就在沙河子的沙漠边缘。春季里,他满怀希望播下麦种,看着麦苗一天天长大变绿,付志周满心欢喜。然而,一场大风让绿油油的麦田一夜之间被黄沙覆盖。
“沙进人退,地没了,人就得离开这里。要不了多少年,整个村庄都会被沙子吞没。”村民的话像重锤敲在付志周心上。
要保住土地,就必须栽树。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付志周夫妇从麦田边的沙包开始,拉沙、平地、挖坑、栽树。树苗是捡别人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插栽。为了确保树苗成活,他们赶着毛驴车从10公里外拉土回填在树坑里,再栽种树苗。
因为毛驴力气小,拉土的车子经常陷在沙窝里。无奈之下,付志周又换牛车来拉运。
“那时候,看着可心疼人了。”邻居郑玉莲回忆起往事,眼中满是泪水,“陈阿姨在前边弓着腰,拽着绳子使劲往前拉,瘦瘦的身子几乎要贴到地面。付叔背着一壶水,在后边双手用力推着牛车,他们都在拼尽全力啊!”
付志周夫妇没有治沙经验,就像他们在河南老家种地一样,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日复一日,麦田边的白杨树渐渐长大,麦苗有了保护。
可是,付志周不满足。他想,仅仅在自家麦田边种树还不够,黄沙最终还是会漫过来的,必须大面积栽树,组成森林屏障,让村民的庄稼都能有好收成,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好起来。
此后,付志周走上了与风沙抗争之路。这一走,便是一生。
逐绿征途:死寂荒漠第一次有了绿色
一头牛,两个人,一辆牛车,一把坎土曼,成了沙漠中的常客。
栽树的地方距家里有六七里路,付志周夫妇早上出门,午饭是馒头就咸菜,天黑透了才往回走。
春季,西北风让付志周的皮肤变得黝黑,手上的血泡烂了又好,鲜血染红了坎土曼把手。
夏季,沙漠里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带的水不够喝,付志周就从水渠里灌水,待沙子沉淀后喝。
“水里含碱量大,父母的嘴唇干裂,嗓子就没有好过,跟我们说话都是嘶哑着吼,才能听清说的啥。”付国喜回忆。
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付志周尝试用废旧啤酒瓶来栽树。啤酒瓶里装满水,把切成段的树枝插进瓶子内,留一截树枝在瓶外,用黄泥土封住瓶口,“种”进沙里。一段时间后,500多个瓶里栽的树枝吐出了新芽。死寂的荒漠里第一次有了绿色。
2003年,和静县出台了防风治沙优惠政策,付志周提出要大规模开荒种树。陈爱兰第一个反对,她知道多年在沙窝子里过的是什么日子,她也心疼丈夫的身体。
陈爱兰根本拗不过丈夫。付志周不止一次“开导”她:“年轻栽树,老了有福。我这身体,还硬朗着呢!”
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后,付志周与沙漠决战的底气更足了。他贷款买来推土机、拖拉机,尝试用机械作业代替人工种树。
在付志周夫妇的影响下,儿媳妇何雨艳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留了下来。她中专学习的是园艺专业,从1999年嫁到付家,就跟随在付志周夫妇身边,张罗着一起栽树。
每年2月,付志周全家出动,找寻合适的白杨树枝条,拉回后截成短节,培育树苗。“一根杆子上绑上镰刀,仰着头割树上的枝条,一天下来,脖子感觉都不是自己的了。”付志周的小儿子付温平说。
这些苦都不算啥,最让何雨艳痛苦的是每年给林带浇水。她说,第一年挖开的水渠第二年就被风吹来的沙子填平,浇水时水流快,要不停地在水头前边开沟引水,动作慢了,水流到林带外边就浪费了。
何雨艳说,有次她累得扔掉铁锨,坐在沙梁子上哭鼻子,不愿意干了。“但看到父母那么大年龄,两人抬着一捆树苗,在沙漠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我擦干眼泪,拍掉裤子上的沙子继续干。”她说。
在与风沙较量的十多年里,付志周前后换了三头牛。
夫妇俩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荒漠中那一抹珍贵的绿色。如今,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安了家。这些鲜活的生命,是他们努力的最好回报,也是这片土地重生的希望。
绿梦延续:一道绿色屏障竖立沙漠上
付志周夫妇常年在沙尘中劳作,恶劣的环境无情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陈爱兰患上了尘肺病,2020年6月22日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妻子的离世,并没有击退付志周与风沙抗争的信心:“这片沙漠,我跟它死磕到底!哪怕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让这里变成绿洲!”
当初,村里有人说付志周闲话:“傻子嘛,钱没有地方花了,都扔沙子里。”当单调的沙漠出现一点绿,紧接着是一线绿、一片绿,这些闲言碎语像风一样消散了。
村民李成亮从2004年起给付志周开推土机,见证了治沙的艰辛。在付志周的带动下,他也栽种了40多亩白杨树。村民吐尔洪·吐尔逊的承包地与付志周相邻,他从2006年开始种树,如今已种了1500多亩的树林。
“栽树不赚钱,是为了保护农田。土地没有了,我们的根就没有了。”村民居麦洪·巴斯提也栽下20亩白杨树。
哈尔莫敦村周边几个村的300多名村民也纷纷参与到植树防风治沙中。付志周把推土机无偿借给他们:“只要是植树,我就全力支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道34公里长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竖立在沙漠上。哈尔莫敦村及周边村过去撂荒的土地种上了辣椒、打瓜等作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植树治沙带来的好处。
“现在不受风沙欺负了,种啥产量都高。”村民允启明说,他种的色素辣椒,每亩地可以卖七八千元。
“沙河子区域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大风天气明显减少。耕地面积目前增加到了1.3万亩。”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说。
2023年,哈尔莫敦村将付志周住过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馆”。馆内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资料,详细讲述了付志周夫妇在沙漠边缘挥洒汗水、创造绿色奇迹的故事。
何其鹏说,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付志周把心血都倾注在治沙造林里。他面对困难不退缩,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梦想奋勇前行,他的精神鼓舞着更多人。
年年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
付庭瑞从小就跟在爷爷付志周身旁,寒来暑往,爷爷栽的白杨树渐渐长高变粗,付庭瑞也大学毕业。“我会扎根这片土地,接力防风治沙,让家园更加美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