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里木湖冰泡奇观(1月21日摄)。 俞疆乐摄
赛里木湖冬日美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蓝冰、冰花、冰凌、冰浪、冰墙、冰泡、蓝冰挂、鱼鳞冰推,“权游凛冬实境”“现实版冰河世纪”……这是入冬之后,赛里木湖逐渐冰封时所形成的各种冰雪奇观和网友们的新鲜命名。赛里木湖不断刷新着世人对它的认识和它美出的新高度。
临近春节,翻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每天都有全国各地守在赛里木湖景区的博主发来的视频和照片,实时播报自己在那里所经历的“冰雪奇缘”,充当更多人的“眼替”和“腿替”,感受赛里木湖层出不穷的冬季新玩法。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21年9月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发布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从太空拍摄的一段高清视频被各大媒体争相转发:在新疆上空,白色雪山、黑色山脊、黄褐色大地的宇宙视角中,只有赛里木湖依然是令人心动的宝蓝色,如同风和日丽时在它近前看见的蓝色一样幽深,没有丝毫走样,它用实力证明自己是一颗镶嵌在天山山脉的璀璨明珠。
从过去遗世独立的西域秘境,到如今新疆一年四季的打卡地,赛里木湖让人感叹沧海桑田和人类力量对世界的改变。
从“净海”到“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是古丝绸之路北路的必经之地。湖泊东西最长29.6公里,南北最宽25.7公里,面积458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湖面海拔2073米,湖深90米,湖水平均矿化度为2.8‰,总蓄水量210亿立方米,属冷水微咸湖。人们用“海”来形容它,是因为它足够波澜壮阔、足够深不可测、足够湛蓝一片。遥想古时,在人迹稀少的亚欧腹地,居然有这么一片辽阔的水域,难怪人们会将它喻作海。
随着时代变迁、科学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这个关于赛里木湖诗意而又富含地理认知的比喻,让这个大自然的杰作更显神奇。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穆桂金介绍,赛里木湖位于北天山西段,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是一个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构造断陷湖泊,岩层断裂陷落形成一个四边形的洼地,湖面和盆地周围的水汇聚形成湖泊。由于赛里木湖是一个断陷湖,因此湖泊较深。
数据显示,赛里木湖平均水深46.4米,最深处有92米。再加上湖底泥沙较少,生物少,因此成为全国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湖水透明度可达水深10米以上。湖的总水量达210亿立方米,相当于太湖的5倍,面积却只有太湖的五分之一。
尽管西北气候暖湿化趋势已被众多学者证实,但依然无法改变新疆气候干旱的现状。在这样一个干旱区,为何会有一个储水量如此巨大、湖面和水量终年稳定的湖泊?
研究发现,赛里木湖湖水来源一部分是周围高山上历史储存的冰雪融水,但主要还是湖盆及周围山地的大气降水。来自博州气象局的数据表明,赛里木湖周边地区的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左右,而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如此充沛的降水从哪里来?
穆桂金解释,新疆地处北半球西风环流带上,来自大西洋的大量暖湿水汽,经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等一路往东,跨越中亚地区,到达我国西北部的天山山脉,受地形抬升影响,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最终形成降水。这股暖湿气流一路奔波散失,到达赛里木湖所在区位已是水汽输送的尾闾。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赛里木湖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发现,近30年,赛里木湖湖泊面积总体有扩大趋势。数据显示,赛里木湖湖泊面积在1993年—1998年和2001年—2005年处于较快的上升阶段,2005年之后缓慢上升;湖泊在4—12月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其中6—8月达到最大。
“湖泊面积增大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穆桂金说,由于赛里木湖没有人类灌溉引水等活动,因此,它的水面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更紧密。该地气温和降水在近30年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降水的增幅要高于气温增幅,各个时段内湖泊扩张速度与降水变化关系密切。因此,湖泊在近30年的扩张很好地显示了气候由干冷到暖湿的变化。
“天空之镜”和“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
“我见过不少蓝色的水。‘春水碧于蓝’的西湖,‘比似春莼碧不殊’的嘉陵江,还有最近看过的博格达雪山下的天池,都不似赛里木湖这样的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这是汪曾祺先生散文名作《赛里木湖·果子沟》里的著名片段,也是许多人第一次看见赛里木湖那令人猝不及防的蓝时被惊艳和震撼的通感。
因为清澈透明如“天空之镜”,赛里木湖被冠以“中国最纯净的湖泊”美誉,还因为这纯净让它拥有了令人一见倾心、带来无限惊喜的“赛里木湖蓝”。
赛里木湖是我国水体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在地理学上,这种罕见的透明与水中的含氧量和水体的补给来源有关。首先是赛里木湖水中的高溶解氧。溶解氧是反映湖体内有机物含量和湖水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赛里木湖水中溶解氧平均高达8.9毫克每升。这是由于湖四周高山环绕,雪岭云杉层层叠叠,水草茂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湖水中的氧含量增高,水体具有了良好的自净能力。因赛里木湖周边草原底部全部是卵砾质,雪水雨水渗入地下经沙砾层过滤后进入湖中,就形成了透明度高达10—12米的纯净水体。站立湖边,能清晰地看清深水底部的石头,湖面也整洁到没有任何漂浮体。过去,赛里木湖“水至清无鱼”,直到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金鳟等冷水鱼养殖,2000年首次捕捞成品鱼,结束了赛里木湖不产鱼的历史,也使其发展成为新疆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赛里木湖之所以呈现出如此迷人的蓝色,主要是因为湖水透明度高,这样的高透明度使得湖水能够吸收和反射更多光线中的蓝色部分,从而使湖泊呈现出深邃的蓝色。由于湖水中的微小颗粒和溶解物质较少,光线在湖水中传播时,散射作用较弱。而蓝色光波的波长较短,更容易被水体散射和反射,因此在视觉上更容易感知到这种蓝色。
用湖泊的名字命名一种“蓝”,这样的待遇和殊荣非赛里木湖莫属。赛里木湖景区公众号曾推出“赛湖的11种蓝”投票活动,总结出“赛里木湖蓝”包括宝蓝、湖蓝、靛蓝、钴蓝,到海军蓝、帝释青、云水蓝等中外色谱中对蓝色的命名,即使如此,还有人觉得这些蓝色不足以概括自己眼中的“赛里木湖蓝”,有网友留言:“你能从大自然中吸取它们的色值,却无法定义它们的名字,赛里木湖蓝是独一无二的,它高贵又朴实、圣洁又天然、独特又纯粹、丰富又单纯。”
神奇之“镜”值得永远珍视和传承
2023年10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赛里木湖为新疆唯一入选湖泊。
生态环境部通过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推介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机制,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让人民群众更直观感受到河湖之美。
赛里木湖融湖泊、湿地、草原、森林、雪山、冰川和珍禽等多种生态要素为一体,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典型生态系统。近年来,博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保护原则,如今的赛里木湖碧水与蓝天一色、白云与天鹅共舞、草原与雪山相映,湖水水质稳中趋好,达到Ⅱ类标准。当地积极探索美丽河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点,科学有效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还原了赛里木湖的生态蓝,成为将美丽河湖生态资源转化为最普惠优良生态产品的典范,成功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成果。赛里木湖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先后被批准为国家重点自然遗产地、国家湿地公园。
“赛里木湖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湖泊,生态圈较为脆弱。过去,由于气候变化及旅游开发建设治理设施不配套、监管能力薄弱等,赛里木湖出现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所以对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博州赛里木湖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铭说,“自然环境是赛里木湖的根本,生态环境保护是景区发展决不能突破的底线。我们必须守住生态环保底线,把美景留住。”
春夏时节的黎明和黄昏,赛里木湖广袤湖面上翱翔着各类候鸟。秋冬之际,天鹅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游弋,同银鸥、红嘴鸥一起嬉戏。它们不时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为湖面增添一抹生机与活力,也使赛里木湖成为观鸟的好去处。而在附近草丛和沙漠中,细毛羚羊、沙漠狐狸和雪豹等,马鹿、雪鸡、金雕、天鹅、斑头雁、白眉鸭等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每年5月下旬,赛里木湖迎来盛花期,野生郁金香、准噶尔离子芥、多根毛茛、顿河红豆草、寒地报春、金莲花、银莲花、大滨菊等竞相开放,湛蓝湖边的花海让赛里木湖成为色彩天堂。
在赛里木湖景区的一块立石上刻着“见你一面 记住一世”。点将台、三台古驿、可汗湾、石人驿站等散落于景区周边的历史人文景点,让人们感受到赛里木湖作为“西域净海”,自远古时期起,就静卧在这片土地上,犹如一位岁月守护者,见证往来于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文化汇聚和碰撞,展现了新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壮丽历程。
“这面神奇之‘镜’,让我看到世间绝美的风光,也让我感到赛里木湖作为中华民族自然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游客谢靖这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