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库勒墓地出土的人类遗骸。 王安琦供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报道:两千年前,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古代先民会实施“开颅手术”吗?他们会使用怎样的工具操作“手术”?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研究所讲师王安琦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介绍,研究人员在对尼勒克县加勒库勒墓地出土的116具人类遗骸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两枚颅骨穿孔的头骨,其中一枚头骨穿孔断面光滑圆钝,有明显的愈合痕迹。研究人员通过科技考古分析,颅骨穿孔现象与治疗有关。
颅骨穿孔是指古代人类在头骨上由人工穿凿的除七窍之外的第八个乃至更多的孔洞。早在本世纪初,国外人类学家就记录了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新疆的洋海墓地、昭苏县夏台墓地、乌鲁木齐市阿拉沟墓地等也曾发现过穿孔的头骨。
加勒库勒墓地位于喀什河北部支流喀拉苏河的出山口,墓葬成片分布在加勒库勒沟的东西两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3年、2024年对该墓地的3个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推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在战国至汉代。墓葬形制主要为石圈墓和石堆墓,墓葬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多人合葬的情况。
为了解该墓地人群的社会生活面貌,2024年,王安琦带领学生葛晨晨对该墓地出土的116具遗骸进行了死亡年龄、骨骼创伤、古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在这批遗骸中发现了两枚颅骨穿孔的头骨。其中,一枚头骨上有一个圆形穿孔,另一枚头骨上有两个圆形穿孔。
这些穿孔是创伤形成的吗?研究人员通过科技考古发现,两枚头骨个体均为男性。其中一例是一名年龄为40岁至45岁的中年男性,他头骨左侧的圆形穿孔直径达12.6毫米,穿孔边缘光滑,有明显愈合痕迹。“从其头骨出现的颅缝早闭等情况来看,这名中年男子生前颅内压力比较高,并且有陈旧性创伤,穿孔可能是为了清除颅内渗血或者释放颅内压。”王安琦说,“穿孔边缘光滑,有明显的愈合痕迹,说明这名男子实施颅骨穿孔后,又生存了一段时间。”
另一例则是一名年龄为15岁至20岁的年轻男子,他左侧额骨及左侧顶骨各有一圆形穿孔,直径在24.09毫米。但是,从其穿孔边缘没有明显愈合痕迹来看,这名年轻男子没有那么幸运。“他应该在实施颅骨穿孔后就死亡了。”王安琦说。
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2000年前的古代先民会用什么工具实施颅骨穿孔呢?研究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创面部分边缘平整锋利。“我们推测,实施穿孔的应为带有薄刃的工具,根据创面形态,推测穿孔可能是为了取骨片,或者出于医疗目的。具体是采用什么材质的薄刃工具,有待进一步研究。”王安琦说。
此次研究揭示,该墓地人群死亡多集中在壮年期人群(即年龄为24岁至35岁),女性在青年期的死亡概率要远大于男性。对此,研究人员分析,这可能与当时妇女在生育期死亡率较高有关。其骨骼上的病理现象显示,他们所患的骨骼疾病主要为骨性关节炎。骨骼创伤多为上肢骨骨折、椎骨压缩性骨折、腰椎峡部裂。“从加勒库勒墓地人类遗骸的初步分析来看,墓地人群生活相对安稳,很少受到战争等外力影响。”王安琦说。
王安琦介绍,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尼勒克县内及周边开展了多项考古工作,证实该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加勒库勒墓地位于喀什河北部支流喀拉苏河的出山口,这里适宜古代人群生存,分布有较多遗存,“加勒库勒墓地人类遗骸的研究,将为人们了解新疆史前人群的生存面貌提供新的线索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