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珍贵的铁陨石、小巧的苏氏巧龙化石、天然形成的罕见自然铜、自带光芒的水晶王……新落成的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即将开门迎客,馆内收藏了哪些“镇馆之宝”?记者提前来到该馆,带您先睹为快。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隐藏着无数地质奇观和珍贵宝藏。而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宝盒,收纳着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部分奇妙馈赠。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新落成的场馆,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万盛大街1001号,建筑面积7281平方米,展示面积6000平方米。
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王卫领说,作为一家省级综合性地质科学博物馆,馆内收藏有矿物、岩石、矿石、动植物化石标本1.2万多件,其中一级品100余件,是自治区对外宣传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馆内有八大展厅,以“天赋新疆矿韵华章”为主题,精心设计“天地源疆”“造物富疆”等八个主题展厅,内容涵盖地球系统科学,新疆地质地貌演化,特色地质遗迹,矿产经济等多个领域。
“我们这里的宝贝可真不少,馆里收藏的‘镇馆之宝’有铁陨石、自然铜、苏氏巧龙化石、慈禧玉石和‘新疆水晶王’等。”该馆讲解员李姝逸说。
重达33吨的“天外来客”
铁陨石(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最近搬迁又对它重新测重,体重有33吨,比以前记载实际要重3吨。”该馆讲解员李姝逸说。在众多令人惊叹的展品中,“天外来客”铁陨石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存在之一。在博物馆的大门口,精心布置的露天展台上安放着这块铁陨石。
这块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的铁陨石“银骆驼”,于1898年发现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其重达33吨,因个头巨大,成了“镇馆之宝”。经测定比重为7.75,化学组成铁88.7%、镍9.3%,还有少量的钴铬及微量的磷、硅、硫、铜等。并见有锥纹石、镍纹石、变镍纹石、合纹石、陨硫铁矿和陨磷铁镍矿六种宇宙矿物。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铁陨石。
在新疆地质博物馆新馆的丰富奇石展示中,静默地躺着一块看似平凡却声名显赫的大石——“慈禧玉石”,是馆内无可替代的“镇馆之宝”。
此玉为和田青白玉所制。李姝逸娓娓道来关于这块玉石的来历。慈禧太后曾下令寻觅青白玉以制成百年后“龙床”。工匠们不懈努力,终在昆仑山发现一块巨型和田玉山料,重达二十吨有余。
遗憾的是,当玉料历经千辛万苦运至山下,转运至库车时,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去世。运玉工人饱受寻玉、搬运之苦,于是将怒火倾泻于这块玉石,竟将其砸碎,仅余两件大块玉料留存,其中一块由馆内珍藏。
珍贵的苏氏巧龙化石
苏氏巧龙化石(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展馆一隅,是精巧的苏氏巧龙化石。这是新疆第一具完成装架的恐龙化石标本,可谓是新疆恐龙印记的浓缩,无比珍贵。
曾经称霸世界的恐龙,通常因高大而闻名。然而,这具修复装架的苏氏巧龙骨架标本长约4.7米,在恐龙中属于“小个子”。
苏氏巧龙发现及命名的故事,要追溯到1983年,是以董枝明教授为领队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团来到奇台的恐龙沟,在侏罗纪地层挖掘的恐龙化石。
“仔细观察,在苏氏巧龙的脊椎化石上还有古生物学家挖掘时写下的编号83003。”指着这具化石的脊椎部位,李姝逸解释,其名字中的“巧”作小巧美丽之意,因为这类恐龙体型小巧,构造轻盈,由此得名。它的脖子较短小,颈椎与背椎的侧腔较宽,神经棘没有分支叉开,前肢较后肢长。
李姝逸说,苏氏巧龙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其牙齿呈勺状,就像是盛饭的大勺子被倒置。
熠熠生辉的自然铜
该馆讲解员李姝逸介绍自然铜(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这块自然铜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天然形成的,重达102公斤,含铜量高达99.84%,接近于纯铜。”李姝逸说。
这块自然铜是在1975年修建南疆铁路时,在和静县境内发现。
李姝逸说:“当时铁道兵战士发现它时,只有独独一块,觉得它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陨铜,或者是古人冶炼。但是经过我们地矿局的鉴定分析,它确实是一块天然形成的自然铜,所以像这样一块极富品味且有上百公斤的自然铜非常罕见,是稀世之宝。”
自带光芒的“新疆水晶王”
该馆讲解员李姝逸介绍“新疆水晶王”(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高1.7米,重达700多公斤,是我们宝玉石展品中的一块珍品。”李姝逸说着,指向展柜中的一块水晶。
细细端详,这块水晶通体白中发灰,部分为更深的灰色,有些部分是半透明状,亭亭立在展柜中,仿佛自带光芒,比较罕见,被称为“新疆水晶王”。
水晶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具有显著的透明或半透明特性。它通常呈六方柱状晶体,硬度为7(摩氏硬度),比重约为2.65。其多样的颜色和清澈的外观也使其在矿物收藏和工艺品中具有极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