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丨新疆交河故城:凝固在“最美废墟”中的丝路记忆

2024-09-25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4日电  题:新疆交河故城:凝固在“最美废墟”中的丝路记忆

  新华社记者张瑜

  天色渐晚,交河故城缓缓沉入暮色之中。倏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橘黄色灯光亮起,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醒”了过来。与它一同“苏醒”的,还有穿越千年的丝路记忆。

  从高处俯瞰,坐落于新疆吐鲁番市雅尔乃孜沟绿洲台地的交河故城形似柳叶。作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近年来,不少中外游客前来探访古迹,品味历史。吐鲁番日间酷热,借鉴其他文化遗产“活用”经验,故城推出“夜游交河”活动,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这是8月18日夜拍摄的交河故城。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这座建在近30米高台地上的故城不同,它是一座向地下掏挖出来的城市,犹如一件巨大的生土雕刻艺术品。”讲解员古丽尼格·克力木说,古人在地面事先规划好建筑物的布局,确定了墙壁位置后,把墙内外的土挖去,等竖好墙,再挖出房间。

  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介绍,这种“压地起凸法”与陕甘宁等地传统的窑洞开凿方式有一定关联,丰富的建筑技法展现了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建筑技艺和城市文化的交流。

  夕阳余晖中,一片片断壁残垣映入眼帘,依稀能够想象到,现在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的交河故城,当年房屋鳞次栉比、街市熙攘的场景。

这座城,东汉名将班超来过,唐玄奘西去求取真经时路过,多少汉唐边塞诗人走过……月色下,故城轮廓冷冽清晰,南北向两条大道将居民区、寺院区、仓储区分为两侧,建筑形制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市中部是官署区,也是交河故城最高的地方。站在官署区高处,温热的风裹挟着砂砾,吹过身侧,游人好似跨越时空……

  夜游交河行至一半,影影绰绰的灯光,照亮通往大佛寺的路。《交河之夜》民族音乐会实景演出开始上演。

深蓝色夜幕下,两排户外灯照亮高大残旧的城墙。身着僧侣服饰的演员双手合十、怀抱经卷,从夜色中走来。时钟随着他的朗诵,仿佛回转到佛教鼎盛期的唐代西域。在舞台前方席地而坐的游客,看得如醉如痴。

  一人独奏或三人合唱,音乐会上,长笛声与少数民族乐器热瓦普、萨塔尔的乐声在夜空下交织,文化交流融合之美如同繁星般闪烁。

  “这是十二木卡姆的选段,”游客木尼热听到熟悉的旋律,眼眶泛红,“兼具艺术性、民族性的曲目,与故城的历史与景致相得益彰,实在不虚此行。”

这是8月18日夜在交河故城拍摄的《交河之夜》民族音乐会实景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据介绍,交河故城中共有佛教建筑遗迹53处,作为城内佛教中心的大佛寺,内部还有汉式的钟楼、鼓楼,中心塔柱佛龛内的塑像清瘦,有北魏佛教造像的风格,是汉传佛教向西回流的见证,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建筑风格。

  “在不破坏交河故城遗址风貌前提下,统筹旅游发展、特色经营、文旅融合关系,通过打造夜游产品,不断打磨演出节目,交河故城正在保护的基础上‘活起来’,继续向人们展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的魅力。”王建东说。

  《交河之夜》项目运营中心负责人苏华说,截至目前,今年《交河之夜》共演出127场,入园人数约1.1万人。

  演出落幕,夜色归于寂静,交河故城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座已在历史长河中行驶千年的文明方舟,还将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标记生动注脚,续写新时代的丝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