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窝子到楼房别墅 四代房见证70年生活之变

2024-09-23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9月中旬,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虽然还在改造升级中,但仍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此参观。这座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纪念馆,展陈细节处处在讲述动人心魄的奋斗故事。

“地窝子的顶几乎和地平线持平,只有烟囱露出头。到了饭点,此起彼伏的炊烟从地上冒起,才会知道这下面竟然有人居住。”来自广东惠州的张治红向老同学介绍。

记者走进地窝子复原模型,里面空间狭小,伸手即可摸到顶部,顶部有一个木质通风天窗。

“一般的地窝子没有天窗,通风条件不好,屋内会很闷。你看这个不仅有天窗,还有结实的双人床,这应该是当时豪华版的地窝子模型,它可能是用来当婚房的。”张治红说。

张治红在湖南出生,她小时候常常听母亲讲起“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2019年,她刚退休就迫不及待来到阿拉尔市,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馆内展陈的珍贵史料无一不震撼着她。

今年9月初,张治红就开始谋划,邀请自己高中同学易萍和罗成育,带他们来感受当年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史。来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张治红一边给好友讲述兵团的屯垦历史,一边端详着新增的历史物件和展板内容。

看到3位老人对房屋变迁的展示如此感兴趣,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银发讲解员武琳琳主动上前,用自己亲身经历和他们拉起家常。

“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土坯房,也是第二代住房。这个时候,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独立居住的空间。”武琳琳告诉张治红一行。

那时候,兵团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有所改善,居住条件也从地下来到了地上。土坯房内空间比地窝子宽敞明亮了许多,虽然不大,但摆放了桌子、椅子、衣柜、橱柜等家具。

“想当年,土灶里的柴火燃烧着,锅里热气腾腾,弥漫着食物的香味,我做好饭菜等待着父母收工回来。”武琳琳回忆道。

1958年,为了解决塔里木河南岸新开垦土地的灌溉问题,兵团党委研究决定开挖大渠。最后王世卿、王华玲、赵桂荣、郭桂荣、赵爱莲,这“塔河五姑娘”每人每日比男性定额多运送60余立方米沙土,被授予“穆桂英小组”称号。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为了进一步讲好兵团故事,先后培训了10余名银发讲解员志愿者。武琳琳因为是“塔河五姑娘”之一赵桂荣的女儿,很荣幸成为银发讲解员志愿者。

“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进了第三代住房——黄砖房,房屋空间更大了,家家户户有了彩色电视机,‘三转一响一咔嚓’在当时也算是家庭标配了。”武琳琳开心地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周围悄然涌现出了第四代住房——楼房,又过了10年,别墅也出现了。”

来自湖南岳阳的游客易萍告诉记者:“从简陋的地窝子到现代新居,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展示的房屋变迁,是兵团发展的见证。”

“纪念馆内近10个展区,都在讲述动人的故事。”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讲解员李璐说,“每年都有大批参观者慕名来到这里,很多参观者告诉我,了解军垦战士在塔里木盆地屯垦戍边的历史,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记者了解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于2009年建成开馆,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44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