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余梦凡
“回去之后,我要把新疆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为期8天的新疆研学之行结束后,来自中国香港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冼世澄说。
8月20日至27日,54名北京大学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在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开展“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研学活动。同学们走进校园、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等地,亲身感受真实的新疆。
在位于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克孜尔石窟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揭示出佛教经新疆向东传播的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北京大学法国籍留学生罗海伦感叹:“克孜尔石窟是中华文化瑰宝。”
位于库车市郊外的克孜尔尕哈烽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知克孜尔尕哈烽燧是目前新疆境内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烽燧遗址,同学们震撼不已。
就读历史专业的冼世澄,比较关注此次行程中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新疆博物馆的设计和展品展示,让我感受到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付出的努力。”冼世澄说。
色彩鲜亮的木门、上百年的古民居、古朴的菱形窗格……漫步在库车市的龟兹小巷,一步一景的打卡点吸引同学们驻足。大家用镜头记录库车特色民俗风情。经过两轮改造提升的龟兹小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不仅成了网红打卡点,更让小巷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在洒满阳光的院落中小憩,欢快的新疆舞将同学们的热情点燃。这一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些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库车老城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北京大学阿富汗籍留学生米尔分享了他的感受:“龟兹小巷特别漂亮,人们生活得特别幸福。”
来到伊宁市六星街,走进民俗文化陈列馆,同学们认真聆听这条特色街区的建设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手风琴艺人演奏的悠扬琴声中,领略老街独特的风情;蓝色的墙壁、蓝色的大门、蓝色的马车……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随处可见的蓝色调,让北京大学德国籍留学生胡默岚点赞:“有种心动的感觉叫喀赞其蓝。”
打卡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时,北京大学菲律宾籍留学生吴芳裕体验了馕的制作过程。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在新疆吃到了很多好吃的,其中最特别的是我亲手做的馕。新疆的酸奶也很好喝,我要推荐给所有人。”
在伊犁师范大学,同学们巧遇该校学生在体育馆彩排舞蹈。当音乐声响起,表演舞蹈的学生们从四面八方向舞台中心奔跑、跳跃、旋转、舞动,看台上,来自北京大学的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来自中国澳门的北京大学学生胡元楚被这种青春活力所吸引,她将这一幕拍下发给朋友,并附文“这是新疆大学生的风貌”。
来到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中国文化馆,北京大学美国籍留学生冯曼漫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因为自小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冯曼漫12岁开始学习中文。第一次来新疆的她,结合自己的名字介绍起新疆:“我名字里的第三个字,是浪漫的漫,我觉得新疆是个很浪漫的地方。如果让我用3个词介绍新疆,我觉得是热情、美丽和多彩。”
在伊犁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交流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来自中国香港的北京大学学生郭祺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回顾了此次新疆之旅。
郭祺说,他在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古城、新疆博物馆感受新疆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在新疆国际大巴扎、霍尔果斯口岸感受新时代新疆的开放、包容与活力,更有沿途风景带来的视觉盛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本次新疆之行,使他切实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对外开放成果。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副主任马博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呈现出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是北大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读懂多彩中国、讲好新疆故事的生动课堂。期待有更多的国际学生走进大美新疆,成为中国新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知行合一中谱写友好交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