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1座烽燧矗立孔雀河沿岸

2024-08-27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 潘从武

新疆烽燧遗址是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万里长城向西的延续。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方向的荒漠无人区,孔雀河蜿蜒而过。11座烽燧以东西走向矗立在孔雀河沿岸,长达150公里,被称为孔雀河烽燧群。它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好的一条烽燧线路。

近年来,新疆文物保护部门联合孔雀河烽燧群所在的尉犁县,对烽燧群实行了高标准全方位立体式保护,并创造性地申报建成了孔雀河烽燧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让孔雀河烽燧群走进各族群众心中。

保护性考古发掘

烽燧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见证了历史上各民族共同保卫、建设新疆的历程。

孔雀河烽燧群各烽燧建筑形式主要为土坯建筑,土坯层间夹胡杨木、芦苇及红柳枝等,少量为夯筑。现存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地风蚀、倒塌。孔雀河烽燧群与丝路中道高度叠合,是丝绸之路楼兰道上走向清晰、相互关联并形成系统的军事预警设施,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重要载体与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2001年6月25日,孔雀河烽燧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1日,孔雀河烽燧群保护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物工作者多次对孔雀河烽燧群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2015年,为配合维修保护,对孔雀河烽燧群11座烽燧中的3座进行了保护性发掘。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年至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年对该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也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第一次系统了解了一座唐代烽燧遗址的全貌。此项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先后入选2019年“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修筑于一处9米多高的大型红柳沙丘上,在唐代被称为“沙堆烽”。2019年开始发掘时,考古工作者发现烽燧顶部的房屋等建筑遗迹已被千年风沙摧毁,烽燧的迎风面也遭到严重风蚀,仅剩下原来的一半左右。即使如此,历经1200多年,它依然巍然屹立。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现挂职尉犁县副县长)是此次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胡兴军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此次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清理出房址、木栅栏、踏步、灰堆、水塘等遗址12处,出土文书等各类文物1400多件。“根据出土文书,我们推断沙堆烽为唐代焉耆镇下设的军事设施。从始建至废弃,差不多历经了一百年。”胡兴军说。

通过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揭示了唐代烽燧基本格局,活化了唐代戍边生活场景,对于加强孔雀河烽燧群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守护烽燧群安全

吾甫尔是尉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文物保护所所长,也是尉犁县野外文物看护队的负责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尉犁人,1996年,吾甫尔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文物看护员。

今年7月4日,尉犁县发生3.4级地震。第二天一大早,吾甫尔就带着野外文物看护队队员,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以及卡拉塔烽燧等进行安全巡查。

这也是尉犁县野外文物看护队今年的第52次文物巡查行动。

吾甫尔和同事们驾驶专门配备的越野车,沿巡护路线穿越戈壁、大漠、沙滩、盐碱地等,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梯形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赫然出现在眼前。

踩着脚下的碎石,避开拦路的红柳枝,徒手爬上沙堆,吾甫尔和同事先绕着烽燧四周查看全貌,看有没有自然或人为造成的破坏,再检查石碑、标牌等设施是否完好。

经过仔细检查,看到烽燧群基本无恙,吾甫尔悬着的心这才放松下来:“幸亏此次地震震级不高,震中又远离烽燧群,未对烽燧本体造成损坏,但如何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烽燧群造成损害影响,也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探索加以解决的课题。”

近几年,新疆文物保护部门加大了对孔雀河烽燧群的保护力度,在沿线修筑了6座文物保护站。像吾甫尔这样的野外文物看护员,目前在尉犁县有17名。

巡护工作是个苦差事,更何况大多数烽燧地处无人区,在沙漠里迷路、陷车是家常便饭。常年在野外奔波,野外文物看护队队员个个练就了过硬的自救本领。吾甫尔说,“这些烽燧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守护好它们”。

留住丝路“烽火”

2023年12月29日,尉犁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又称孔雀河烽燧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园。延绵2万多公里的长城,“浓缩”在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500平方米的长城文化博物馆里。目前,馆藏文物已达600余件(组)。

走进长城文化博物馆展厅,与长城有关的诗词歌赋俯首可拾。有伟人笔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诗句,有传唱千百年的《长城谣》。有独有的金属插片艺术装置、有沉浸式的多媒体体验屋,也有机械互动与投影叠加的微缩模型、仿真壁画,还有体感互动游戏以及历史情景再现沙盘。

“长城文化博物馆自开馆至今,参观人次已达近5万人次。我们通过馆校合作、研学基地建设、教育项目示范、流动博物馆建设等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展教育方式,拓宽服务人群,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真正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尉犁县长城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西出阳关,孔雀河烽燧群相望,庇护丝路畅通。它们延伸着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是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家国天下最深刻的精神印记,需要更好地去保护与守望、传承与发展。(潘从武)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