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畔的守望——走进帕米尔高原上的卡拉苏口岸

2024-08-06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靳博文

广袤新疆大地上,星星点点分布着18个对外开放口岸。它们或大或小,珍珠一般镶嵌在漫长国境线,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卡拉苏口岸,名不见经传,却非同寻常。

卡拉苏,塔吉克语中意为“黑水”,表示当地没有可直接饮用的水源。“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与口岸遥相对望。这片“白山黑水”之地,是连接我国和塔吉克斯坦的唯一陆路进出境通道。这里海拔超过4500米,是不折不扣的“云端上的口岸”。今年是卡拉苏口岸通关的第20个年头,记者走进口岸,探访这里的国门卫士。

“向云端,山那面……”在通勤车上,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雷俊华和同事总喜欢哼唱这首歌,“驻地和前哨班海拔相差近千米,天气好的时候就有驶上云霄的感觉,这歌还挺应景的。”

只是,好天气可遇不可求。雷俊华告诉记者,有时候口岸上一天能下五场雨,八级以上大风也是常态,温差接近30℃,前一刻还艳阳高照,后一刻就阴云密布,甚至雨雪纷飞,“善变”的天气让人在这里可以经历“一日四季”。

除了天气变幻莫测,这里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大约一半,紫外线强烈,在口岸坚守相当不易。

从警20年的执勤一队政治教导员祁录民来到卡拉苏口岸时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里条件这么艰苦,二是没想到这里的同志这么乐观、这么能吃苦。”刚刚从新疆北部调任不满一个月的他说。

乐观,是卡拉苏口岸国门卫士共有的精神财富。

“有时候缺氧也‘挺好’,缺氧就容易健忘,就记不住烦恼。”在联检大厅,刚开完上勤例会的执勤一队副队长杨生福和记者开起了玩笑。当谈及十年来坚守在雪域高原的日子时,他又严肃认真地说:“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年轻同志敢吃苦、肯吃苦、能吃苦。”

“路上有没有在慕士塔格峰的‘最佳观景台’停车欣赏一下景色?”来到前哨班,执勤一队副队长周明杨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握着对讲机,笑呵呵地和记者打起招呼。同样驻扎在这里十年的他,已被晒得黢黑,嘴唇也已微微泛紫。

周明杨口中的“最佳观景台”,是联检大厅通往前哨班路上的避险车道。“同志们累了就到那里看看雪山,稍微放空一下,回来又是满满干劲。”周明杨说罢,赶忙回复对讲机另一头的呼叫。

中塔边境83号界碑旁,远处塔国境内的重型卡车和半挂车已排起长龙。

“今年上半年的商品车出口量达5479辆,同比增长了196%,且需求还在增长。”见到卡拉苏海关查检科科长祖力富喀尔·克达木时,他正在查验货场内忙碌着,身旁整齐停放着一辆辆从我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和工程车辆。

根据卡拉苏海关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货运总量达16.78万吨,其中进口货运量达0.66万吨,出口货运量达16.12万吨。

“随着中塔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上新疆正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卡拉苏海关关长王海元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了最新部署,我们一定学深悟透落实。我们关简称‘卡关’,但‘卡关’一点儿也不能卡,必须要通畅。”

转眼来到午休时间。当边检民警和海关关员们摘下墨镜、帽子和面罩时,记者发现仅半天的日晒,就已在他们脸上留下了黑白分明的印迹。

“距离再远不忘忠诚、氧气再少不缺精神、海拔再高不降标准、环境再苦不破规矩”“路再远忠心向党、山再高不忘初心、天再寒激情不减、风再大必有定力”……返程途中,记者在“最佳观景台”旁停车,驻足望向慕士塔格峰,一句句铿锵的口号激荡心间。

(原载8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