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 王娜
7月8日,星期一,闭馆日。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退去了如潮水般的人流,时间在这里安静了下来。门前广场上,屯垦戍边纪念碑以宝剑之姿,在阳光下闪耀着锐利的光芒,如兵团三代人“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决心锐不可当。
9时50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宣教科副科长顾晨叶,身着职业装,淡妆相宜,来到场馆服务台。她翻开由工作人员共同记录的日志,仔细研读,不遗漏任何一位同事的笔记与问题。
博物馆遵循国际惯例,实行周一闭馆,以便场馆设施与文物展品得到必要的修整与保养。通常,这天像顾晨叶这样的一线工作人员会调休,而其余人员则继续工作,负责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但顾晨叶仍如工作日般,正常来到博物馆。
“不敢懈怠,要持续深度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它们‘活’起来,与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传承兵团精神。”顾晨叶说。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时,顾晨叶是当时的讲解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现在,博物馆的客流量比两年前增长了一倍多。两年来,顾晨叶与同事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用这些宝贵财富,弘扬兵团精神。
“观众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分享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讲解内容。”顾晨叶回忆道,曾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湖南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乘坐轮椅前来参观。作为曾经的兵团湘女,她向顾晨叶讲述了那段震撼人心的往事。
现场见到总书记后,新疆天富伟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建立将嘱托转化为奋进之志。他投身于大直径热网管道焊接技术攻关、水电站进水蝶阀焊缝缺陷挖补工艺的创新之中……两年来,他坚持攻坚克难,坚信业绩是干出来的,在困难面前更是迎难而上。
7月11日,杨建立对公司新入职人员进行宣讲,他说:“我要发挥‘兵二代’的承上启下作用,把劳模精神和兵团精神传承下去,不仅传给‘兵三代’,还要传给从疆外到兵团就业的新工人。”
今年“七一”前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迎来了参观高峰,多家单位在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依靠人力拉起的耕犁、炮弹皮制成的“坎土曼”、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服役30余年的南京卡车……参观者们凝神观看、专注听讲,并与先辈们跨时空合影留念。他们怀着崇敬之情,接受兵团精神的洗礼,汲取奋斗的力量。参观结束后,党员们在博物馆大厅的党旗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我们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净化党员心灵,提升思想与精神境界。”昌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环卫车队党支部副书记吕小婉说,这有助于激发大家的爱党、爱国之情,以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石河子市民易涌刚的“老三凉皮店”距离博物馆不远,每当外地亲友来访,他必会带他们前来打卡。“通过老照片和珍贵文物,我们了解到先辈们那段峥嵘岁月,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成为我们接力传承兵团精神,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易涌刚说。这两年,随着参观者增多,他的凉皮店生意也日益兴隆,钱包鼓起来的易涌刚每天都忙并快乐着。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莅临新疆,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
2023年末,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系列红色课程成功入选100个精品项目“现场教学类”名单。
这些课程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基础,精选了包括一件军大衣、陶峙岳将军的党费证、军垦第一犁和一台莫特斯拖拉机在内的4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通过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形成了《一粒红色种子》《信念铸忠魂》《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程课件,面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公众开放。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黎婕,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已满一年。她为自己的这份工作感到自豪,她介绍,博物馆不仅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还注重以研促学,积极组织面向青少年的研学活动,让兵团精神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博物馆也成为展现新疆开放自信新面貌新气象的窗口。7月1日,英国友好人士代表团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时,对一代代兵团人接力屯垦戍边的壮举表达了由衷钦佩。
“习近平总书记到石河子市视察,为这片土地的红色旅游注入了新活力。2023年,总书记再次莅临新疆时强调,要加大新疆旅游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游客到新疆旅游。我们牢记嘱托,全链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石河子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文龙说。这两年,他们不仅加大了对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等核心景点的推介力度,还通过党员干部培训、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等多种渠道,弘扬兵团精神,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