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满天山

2024-07-12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杨双双 赵飘

新疆伊犁,地处天山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盛夏时节,记者从伊宁出发,一路南下,见证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农业、文化、民生等各领域,合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心曲”。

团结曲:从外地人到“一家人”

7月,田间成片的茄子、花菜等蔬菜已成熟。在伊宁市潘津镇下潘津村,68岁的彭昌金体型偏瘦、满头白发,正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蔬菜。

“我16岁从四川省来到伊宁市潘津镇,当时不懂当地语言,也身无分文,是一名维吾尔族大妈收留了我。”从那以后,彭昌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回馈这片土地上的人。

当时,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只会种“老三样”:土豆、白菜、胡萝卜,收入微薄。后来,彭昌金刻苦钻研,参加各种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掌握一定的种植知识和技能后,他种的莲花白、西兰花、紫甘蓝等蔬菜获得丰收,收益翻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014年,彭昌金带领村民成立了潘津镇昌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手把手教种植技术,还把培育出的菜苗免费提供给当地各族村民,帮助他们种出“希望田”。据记者了解,彭昌金已经连续十年无偿捐赠菜苗,捐助的菜苗高达210万株,总价值超百万元人民币。

彭昌金与阿不力克木·买提尼亚子在田间查看茄子的生长情况 图/本刊记者 喻捷

“老彭是个好人,帮助我们脱贫致富。”阿不力克木·买提尼亚子是维吾尔族人,50岁的他曾是村里的低保户,家里只有3亩地,种的都是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彭昌金得知他生活困难,就主动教他种菜,还免费送他菜苗和化肥。如今,阿不力克木一家承包了7亩地种蔬菜,年收入达10万余元,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要说到底帮过多少人,彭昌金自己也数不清楚,但他的名字在当地无人不知。几十年间,从一个外地人到帮助各族群众致富的“一家人”,彭昌金用小小菜苗,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到了人们的心坎里。

交融曲:风情老街焕新颜

中午12点,阳光透过藤蔓照耀着庭院,玛依拉早已在庭院准备好水果和茶点,等待客人的到来。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拍照,还能手工制作新疆特色美食——甜面糊。据了解,综艺节目《你好,生活!》就曾在这里录制,主持人尼格买提用新疆人特有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门口,游客驻足观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开街仪式 图/本刊记者 喻捷

玛依拉的庭院位于新疆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漫步在这古老的建筑群和曲曲折折的小巷子,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伊犁蓝”院落、叮叮当当的“马的”哈迪克,还有热情如火的歌舞表演,沉醉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汇聚的氛围里。

“喀赞其”源自维吾尔语,意为“铸锅为业的人”,这里曾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民间匠人、世居民族聚居的地方。现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居住于此。为让旅客体验最地道的民俗风情、待客礼仪和民族小吃,108户居民开起了家访点,用自家庭院招待八方来客。

跟玛依拉一样,63岁的哈妮克孜家也是家访点之一。透过半掩的门缝,看到她家布置精致,干净整齐,还有纯手工制作冰激凌和树莓核桃馅儿烤包子,在观赏浓郁民族风庭院的同时,还可以体验纯正的“新疆味道”。

讲解员夏何努尔•尼合买吐拉向记者介绍,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有近2万名居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家访点通过翻修自家院落、推出个性化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在旅游旺季,家访点一天最多能接待上千人,每户每月增收2-3万元人民币。

幸福曲:176个孩子的好“阿塔”

继续南下,我们来到新疆边陲小城特克斯县,夕阳照耀下的“八卦城”静谧而美好。

走进位于县城南部的一座小院,身着各民族传统服饰的少年们正弹奏冬不拉,琴声悠扬,歌声嘹亮。他们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但有同一个好“阿塔”——沈建佳。

“阿塔”,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中是“父亲”之意。年近古稀的沈建佳是伊犁州特克斯县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76名各族孩子的沈爸爸。

身着各民族传统服饰的少年们在沈“阿塔”家欢聚一堂 图/本刊记者 喻捷

“阿塔家就是我的第二个家。”17岁的哈萨克族少年巴力努尔·达吾列提哈孜家住农牧区,就读于特克斯县的一所中学,曾因上学路途遥远而苦恼。“阿塔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把我接回家,照顾我的衣食起居,免去奔波后,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提到阿塔,巴力努尔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巴力努尔只是沈建佳帮助过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从1982年开始,沈建佳陆续接收农牧区的贫困孩子到家里住,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直到他们完成学业。40多年来,他共资助了来自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13个民族的176个孩子。

沈建佳从小是吃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邻居的百家饭长大的,感恩的种子从小在心里生根发芽。他说,“爱心是一场接力赛,我帮过的孩子们长大后走向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多也投身于慈善事业。”阿合努尔·吾尔木扎克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起,他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买书本和文具;热合木·萨吾尔江从事房地产行业,每个月都会拿出一千元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

“一个人温暖一座城。没有沈阿塔的帮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在沈建佳的影响下,“爱心妈妈团队”“博爱志愿者”“爱心哥哥团”等志愿者团队纷纷成立,把他们从沈建佳这里得到的爱与呵护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