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边疆发挥光和热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退休老党员闫欣秋

2024-07-05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94岁的闫欣秋至今仍珍藏着参军入伍时发的裹腿布、毛巾和挎包,这三样物品承载着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每次在基层宣讲时,他都会将它们展示出来,用过去的艰苦岁月激励大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闫欣秋,1929年10月出生于山西霍州,1949年5月参军入伍,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获得了“解放西北纪念章”“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兵团最美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见证了他无私奉献的一生。

肩负使命屯垦戍边

提起这三样老物件,闫欣秋回忆道,19岁时他在山西参军,入伍仅1个月,他就随部队长途行军,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给每位战士分发了裹腿布、毛巾和挎包。

如今,这些已褪色发黄的物件仍被他妥善保存。“裹腿布在山林作战时防灌木刺伤、蚊虫叮咬;毛巾则冬季保暖、夏季防晒。一次我坠入河中,战友们还用毛巾连成绳将我救起。”闫欣秋说,还有陪伴他走过70多年风雨的挎包,也记录着他的军旅生涯。

1949年10月,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王震将军率部向新疆挺进,闫欣秋随大部队进入新疆。王震将军在队伍出发前的讲话——“进军新疆、建设新疆,大有可为!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事,办好事。”一直铭记在闫欣秋心中。从此他肩负起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

1954年,他转业到五零农场(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投身开荒造田事业。

离休之后义务上岗

1990年4月,闫欣秋从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工会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后,并未停下脚步,而是迅速进入到新的角色中,兼任六十六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和老龄委主任。离休34年来,他组织成立了多个志愿服务队,如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老百姓宣讲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等,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正能量,开展活动超过2000场次,惠及群众20万人次;他还拿出4万多元积蓄帮助困难职工群众。

“我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切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闫欣秋说,他深知好日子是党和国家给的,因此离休后利用自己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以实际行动感恩党和国家。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闫欣秋还购置了电脑、相机等设备,不断学习新技能。2005年初,他购买了第一台电脑并迅速掌握使用技巧,实现了无纸化写作。“别看我已经90多岁了,我还会用制图软件编辑图片、剪辑短视频呢。”闫欣秋笑着表示,即使不穿军装,也要与时俱进做好宣传工作。

在他的电脑中,存储着上万张照片。近期,当地计划出版一本老兵画册,闫欣秋的照片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拍照时就想记录下为兵团奉献一生的第一代军垦人。虽然如今他们大多已离世,但兵团精神永存。”闫欣秋说。

倾尽一生发挥余热

离休后的30多年里,闫欣秋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深入连队和农户家中捕捉好人好事和民族团结典型事迹。

闫欣秋与从教20多年、帮助过200多名困难学生的努尔古力·居马汗有着相同的使命感。2015年,在一次活动中两人相识并结为父女,共同约定为促进民族团结做更多实事。闫欣秋邀请努尔古力加入宣讲团,两人一起将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民族团结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们两家人相处得很好,努尔古力还与12名不同民族的学生、7个不同民族的家庭结亲。每次走亲戚都会带上我,我们的亲人越来越多。”闫欣秋说。

现在,最让闫欣秋牵挂的亲人还有库尔班江·托库提的家人。上世纪60年代,闫欣秋在红旗公社志愿服务时,与库尔班江家结下深情厚谊。库尔班江曾以营养品相助,甚至救过他的命,闫欣秋视其为亲大哥。后来因搬家失联,他寻访数十年。

2018年冬,闫欣秋终于在伊宁市巴彦岱镇找到库尔班江家,遗憾的是库尔班江已去世。此后,他时常探望库尔班江的家人,关系日益亲近。

闫欣秋说:“虽年逾九旬,我仍满怀热情,将继续发光发热,做好宣传,激励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