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域驿站: 读懂历史的一把钥匙

2024-06-04来源:中国民族报

悬泉置遗址远景。来源: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所

古代西域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一处处散布其间的驿站不仅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机构,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

驿站往往处在重要交通节点上,为各民族贸易互动提供了空间载体。汉代,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为过往使者商旅提供保障。唐诗云:“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在中原与西域的民间贸易中,丝织品、茶叶、畜产品贸易较为常见。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绢、绫,主要来自丝织业基地成都平原。清代方士淦《东归日记》载:“口外茶商,自归化城出来,到此销售,即将米面各物贩回北路,以济乌里雅苏台等处,关系最重。茶叶又运至南路回疆八城,获利尤重。”以古代西域驿站为载体开展的民间贸易活动,推动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互补与经济生活的共同发展。

驿站所提供的相对固定的生产空间,促进了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与融合更加快速地进行。农业耕种、畜牧养殖等功能各异的场所在古代西域驿站中都寻到了踪迹。中原地区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生产工具的引入,促进了古代西域农耕经济的发展。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了水稻、青稞等粮食作物标本,还有镰刀柄、石磨盘等农具。大规模的屯田与人口迁移,也催生了古代西域手工业发展的需求。元代,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设立冶场,“鼓铸农器”,且设有织染局。各民族在互动中,推动了古代西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完善。

驿站作为各民族互动的重要舞台,推动了文化资源流动与融合。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龟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通过古代西域驿站进入中原地区。新疆库车市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木制舍利盒,绘有舞者表演大型歌舞戏苏幕遮时的场景。唐代诗人白居易《胡旋舞》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大量中原传统典籍和文学作品也传入西域地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等文学作品,丰富了戍边将士的生活,并在当地流传。

古代西域驿站的人际传播活动勾勒出历代中央王朝与西域的交往情况,展示了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生动体现了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各民族通过人际传播活动中的互动,在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价值信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共同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作者:张允,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王慧霞,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