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考古实物: 证实新疆自古与伟大祖国紧密相连

2024-06-04来源:中国民族报

喀什盘橐城(班超城)定远侯班超像。 来源:喀什市人民政府网站

“大一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政治理念和独特优势。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

公元640年,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置西州,在新疆东部设置伊州、西州、庭州,牢牢控制中原通往新疆地区的战略要道;同年,在新疆西部和南部沿边要地,以安西都护府(后升为安西大都护府)为统领,设置了“安西四镇”;公元702年,在新疆北部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保证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与治理。唐朝中央政府还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州,给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以都护、都督、州刺史等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

在新疆出土的考古实物中,包括大量带有朱色钤印的文书和纺织品,可辨识的唐代官印有“安西都护府之印”“西州都督府之印”“蒲类州之印”“伊吾军之印”“高昌县之印”“天山县之印”等,这些文物充分表明“大一统”和“天下一家”是唐朝奉行的政治理念。不仅如此,从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实物亦可看出,唐朝在西域地区建立了“烽戍─镇─城─守捉─军”五级安全防御体系,有效维护了西域社会稳定和唐朝政治安全。

政权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各民族政治凝聚力的保证。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体制,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各民族对唐朝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大为增强。

唐代,西域生活着汉人、回鹘人、吐蕃人、突厥人、于阗人、粟特人等众多民族。唐朝中央政府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发展。唐朝平定高昌后,将当地的官有土地分配给旧官吏、乡绅和百姓。新疆出土的唐代文献中,有多份涉及受田、退田、应受田、合受田等类别的文书资料。唐朝还沿袭前代屯田戍边传统,进一步扩大西域屯田规模,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唐朝中央政权的认同。

新疆考古实物证实,有不少西域的少数民族人才在唐朝政府机构任职。如,在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墓中,据“领兵胡将”康延愿的墓志铭文记载,其先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西域少数民族将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共同维护国家统一,于阗王尉迟胜亲率五千于阗子弟不远万里“助国讨贼”更是传为佳话。

(作者:张新国,新疆医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