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暴恐案事件亲历者口述历史研究报告》发布:有必要让更多人知道当时发生的事

2024-01-22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 刘欣】“忘记历史,就是对历史的背叛。”一直以来,恐怖主义都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对所有国家和全人类构成挑战。中国,尤其是中国新疆地区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长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但在过去几年,一些境外人士、媒体、智库等无视历史和现实,否认中国新疆真实发生的一系列暴恐案事件的性质,并借机对中国的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工作大肆攻击抹黑。本月18日,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发布《中国新疆暴恐案事件亲历者口述历史研究报告(第一辑):2012年叶城“2·28”暴力恐怖袭击案》(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首个关注暴恐案事件受害者和亲历者口述史项目的第一部分。该课题组负责人、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院长郑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份报告记录了新疆暴恐案事件亲历者和受害者的声音,反映了中国遭受的恐怖主义危害,以及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的正当性。

1月18日,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举行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正式发布《中国新疆暴恐案事件亲历者口述历史研究报告(第一辑):2012年叶城“2·28”暴力恐怖袭击案》。

为受害者发声

“我本来不想说,但是又觉得非常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当年发生的事情,所以选择讲出来。”这段亲历者的话语被放大在报告其中一页的正中间。郑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至2016年年底,新疆发生数千起暴恐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被害,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财产损失无法估算。不过,从整体上看,已有报道往往难以对受害者进行深入采访,普通人在暴恐案事件中受到的创伤难以被外界所感知。“因此我们希望为受害者发声。”郑亮说。

2012年2月28日18时许,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幸福路步行街发生一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十几年过去了,这一暴恐案带来的伤害和阴影仍然影响很多受害者与亲历者,愤怒、遗憾、不甘等情绪难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消除。

年轻的幸福路步行街粮油店工人吾不力卡斯木是这一暴恐案的遇害者之一,他的弟弟买买提·吐尔逊在报告中说,父亲曾“整夜地以泪洗面”,当时年仅9岁的另一个弟弟因受到巨大打击得了癫痫,吾不力卡斯木的3个孩子也受到影响。“这个事对我们家来说,就像是一把把轨道上跑的火车给拽出铁轨一样。”

报告还采访了其他5名多民族亲历者和受害者家属。作为一名在新疆出生与长大的学者,郑亮说:“通过这项工作,我感受到强烈的创伤感。在他们回想、复述当时的经历时,我就会被带入那种情境里,尤其是他们在给我展示一些伤口或者讲到一些当年很难忘经历的时候,我都有很强的代入感。”

报告提到,在近两年的工作时间里,一些亲历者要求对其身份保密,有的人因为个人原因拒绝接受访谈,有的在口述过程中中断访谈,有的在访谈结束后要求退出课题并删除有关记录。“对于多数亲历者来说,多年后再回忆起当年的恐怖经历是困难的。最终能够前来进行口述的都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并下定决心的。”报告写道。

中国的反恐工作有着不容置疑的正当性

这份报告的记录以及一系列真实发生的暴恐案事件证明,中国,尤其是新疆地区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中国的反恐工作有着不容置疑的正当性。

在18日举行的发布会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座教授刘宾表示,报告以大量确凿翔实的亲历讲述和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揭露了这一段时间内,中国新疆地区深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的叠加破坏。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发生,对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践踏了人类的尊严和权利。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境外一些媒体、智库、政客罔顾事实,极力将新疆采取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甚至宣称新疆的行动“反人类”,构成“种族灭绝”。

刘宾表示,这份报告揭露了恐怖主义的累累罪行,有力批驳了反华分裂势力肆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和传播谣言,污名化新疆,妄图“以疆制华”的种种反华谰言。这份报告同时也揭露了反华分裂势力所谓“人权观”的虚伪。

事实证明,所谓涉疆问题根本不是民族、宗教、人权问题,而是反暴恐、去极端化、反分裂问题。郑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境外一些人士和媒体经常带着政治目的去编造一种叙事,即把这些暴恐案的加害者塑造成所谓“受害者”,却对真正的受害者选择性忽略,“但加害者就是加害者,不能把加害者美化为受害者,而忽视真正的受害者”。

报告表示:“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新疆暴恐案事件的亲历者,都和我们一样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遇无妄之灾,人生轨迹由此改变或停止。这些亲历者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所有的不幸和创伤都是恐怖分子强加的。”

郑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通过课题组的工作,我们希望能给一些关注新疆、关注中国反恐和去极端化事业的人士提供一种事实性的素材,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都遭受过恐怖主义的伤害,中国的反恐工作是绝对具有正当性的。

中国实践是对国际反恐事业的贡献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已成为阻碍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普遍人权的最严重挑战之一。刘宾说,恐怖主义是吞噬文明的“毒瘤”,是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打击的罪恶对象。恐怖势力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肆意践踏人权,残害无辜生命,危害公共安全,制造社会恐慌,严重威胁的不只是中国,还有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郑亮认为,受害者倾向于阻滞受伤的记忆,以免重新激起伤痛,但留住受害者的记忆对于激起人类内心深处良知、认识恐怖主义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新疆已连续多年未发生暴恐案事件,如今的新疆安全、稳定、欣欣向荣。郑亮表示,在工作过程中,课题组也深刻体会到,我国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让人民免于受到暴恐的威胁。现在的新疆社会安定,这也让当时的亲历者能逐渐从过去的经历里走出来,回归正常生活。

不过,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形成和蔓延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铲除滋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土壤,仍需做大量工作。郑亮说,反恐和去极端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报告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随时都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反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郑亮说,中国新疆采取积极措施,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依法推进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有效遏制了恐怖活动多发频发的势头,最大限度保障了全疆25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是中国对国际反恐事业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