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兵团精神

2023-11-14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风沙漫卷,战士们背着行李,手挽手,在沙漠里艰难行走……在石河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一楼展厅里,一组由实物、人物雕塑、半景画共同构成的历史场景,还原着1949年沙海老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的情景。

场景背后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几十年后沙海老兵在石河子见到王震将军塑像时的情景。他们激动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司令员,当年您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已经胜利完成……”

走进兵团军垦博物馆,一件件带有浓厚兵团色彩的特殊文物,一处处由雕塑、微缩场景、半景画等表现手法还原的历史场景,让人恍若走入那段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火热年代,时而热血沸腾,时而眼眶湿润。

兵团军垦博物馆是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馆藏各类文物2万余件套。

“我们通过1500余幅图片、1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多媒体显示屏、触摸互动屏等,深入阐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向游客展现几代兵团人扎根新疆屯垦戍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贡献。”兵团军垦博物馆业务科科长张红彦说。

走进博物馆二楼,一把老旧坎土曼再现了兵团大生产初期的传奇历程。大生产初期,劳动工具严重不足,军垦战士看到乡亲们手中的坎土曼,便学着用炮弹壳和废铁打制。“坎土曼是当时开荒造田的好帮手,用它开荒最高工效一人一天能达到3亩多。军垦战士就是用它在荒漠上开发出一片片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城。”一位讲解员说。

一件补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则见证的是兵团军垦战士当年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进疆初期,军垦战士们为了节约资金用于工业建设,将一年发一套军大衣改为两年发一套,一年发两套单军装改为一年只发一套,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这件军大衣不仅承载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同时也是军垦战士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另一处微缩景观和照片墙组成的场景,生动还原了进疆女兵的形象。它再现的是当年《新湖南报》上刊登新疆军区到长沙招兵的消息后,湖南省各地女孩争先恐后来长沙市营盘街报名应征的场景。微缩场景的上方,展示着近百张进疆女兵军装照。“这些照片是我们面向全国征集的。”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黄湘舒介绍,“采取这种展览方式,主要是为了增加公众的参与感,拉近公众与红色历史的距离。”

连队小学复原场景,则通过历史照片、复原场景和讲解视频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兵团连队小学的学生们春天在户外学习的情景。

“了解完兵团的历史,内心非常震撼。兵团人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陕西游客梁静说。

近年来,兵团军垦博物馆精心整理出几十个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作为宣传兵团精神的活教材。其中,《坎土曼》《一件军大衣》《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好医生姜万富》《民族团结模范尤良英》等故事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为宣传兵团文化和军垦精神,该博物馆还出版了《军垦文物的背后》《青春的选择》《一位老军垦的足迹》《兵团文物故事》等丛书。

“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与周边学校广泛开展馆校合作,开辟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在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兵团精神厚植于青少年心中。”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甘霖说。目前,该博物馆已制作小学第一课《一粒红色的种子》、中学第一课《信念铸忠魂》、中学第二课《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红色教育课程,在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以及周边县市中小学校授课近30场,3000多名学生聆听受教。

近年来,兵团军垦博物馆不断挖掘文物内涵,讲好兵团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已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迄今,该馆接待参观者600多万人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