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湖看新疆丨和田:破解边塞江南的“水密码”

2023-09-13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标题:沿着河湖看新疆丨和田:破解边塞江南的“水密码”

河流的梦想,不是只有大海,昆仑山献出的每一条河,都留在了沙漠,滋养着绿洲。

和田,南枕巍巍喀喇昆仑山脉,北入茫茫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极度缺水的地区之一。曾经,这里风沙肆虐、大漠苍凉,现在却草木欣荣,阡陌纵横。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随“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探寻这里治水、节水、用水的“密码”。

昆仑出平湖

列车驶入和田地区和田县郎如乡,喀喇昆仑山脚下,干燥剥蚀的低山环绕,素有“墨玉河”之称的喀拉喀什河就这么猝不及防映入眼帘,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将昆仑山缠绕其中。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就建在喀拉喀什河中游河段,静静坐落于莽莽昆仑群山之间,好似一座鬼斧神工的天宫之城。

这是目前喀拉喀什河流域唯一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具有灌溉、防洪、发电、改善生态等综合效益。工程1995年开工建设,2009年通过竣工验收,对维持和改善和田河及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喀拉喀什河的年径流量在22亿立方米左右,在工程建成前,流域春季干旱缺水,夏季洪水泛滥,下游群众苦不堪言。”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局党委委员、水利管理中心主任郑跃军告诉记者,“工程建成投运以来,下游基本上没有遭受过严重干旱及洪涝灾害。”提起水利工程的优势,郑跃军流露出一股自豪感。

当下,数字水利、智慧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给水库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郑跃军说:“2021年,我们对雨水情及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管理局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碱坑”泛清波

九月的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群鸟嬉戏,不少附近游人前来赏玩。亭台中,衣着鲜艳的维吾尔族妇女们,正坐成一排唠家常,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从前这里到处都是‘碱坑子’。”墨玉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严林告诉记者,“防止‘碱坑子’恶化,要做好水源补给,从源头上进行保护。我们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亚瓦格干渠,二是通过上游的东风水库和新建水库进行水源补给。为了保护水域水质,我们把上游两个平原水库都加入到拉里昆湿地的保护范围,不允许开展养殖业、重工业。”

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节水蓄水调水”总方针保护湿地,通过洪水期的资源化利用,进行水资源的弹性配置。

“弹性配置水量就是根据每年的水情来科学调度用水。”严林介绍,在贫水年,首先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再根据喀拉喀什河河道的来水量进行弹性配置。在丰水年,完成这个指标后,多余的水量可用于生态湿地保护以及生态林田的补给。2022年全年,通过弹性配置水量,拉里昆湿地实现了700万平方总流的补给。

“沙包”养金稻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步入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只见良田万顷、碧水环绕、屋舍俨然,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清渠活水潺潺流过。

看到这幅美景的你又能否想到,稻香村原名叫阿亚格墩村,维语意为“最后一个沙包”。这里曾荒凉凋敝,村里种植零散,管理水平低,产量不高。

而现在,水稻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这里出产一种金丝稻米,粒小饱满带红丝,口感香糯富有嚼劲。“这是老人传下来的水稻,以前村民当作口粮,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稻香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锋介绍。

这一切的变化源自村里兴建了水渠。在北京援疆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和田县投入7000多万元对稻香村进行改造,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将所有的土地集中利用,按照“统一运营、分类经营、品牌为主、农户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运营模式,打造了1800多亩集中连片水稻田。同时,建造了专门用于水稻灌溉的活水渠和统一配置的下水管网,建立了科学的种植标准,采用了最新的农业科技手段,目前已经实现了大米亩产800斤。“现在我们的金丝米声名远播,已经供不应求,下一步,稻香村要研究扩大金丝水稻的种植产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赵小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