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新疆北鲵“生活圈”:营造野生物种繁衍栖息家园

2022-12-0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乌鲁木齐12月2日电 题:守护新疆北鲵“生活圈”:营造野生物种繁衍栖息家园

  作者 陶拴科

  12月初,一场大雪过后,山峦起伏的苏鲁别珍套山银装素裹。每天清晨,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都会用远程微波视频对新疆北鲵进行1次例行巡查。

  新疆北鲵体长约20厘米,浑身光滑。它是距今3.5亿年的孑遗物种,也是新疆唯一现存的有尾两栖动物,被列为“极危”物种。

  仔细观察,新疆北鲵的头像青蛙的脑袋;尾巴侧扁且竖立,尾长约占整个身体的一半;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形如婴儿的手指,俗名娃娃鱼。1989年,新疆北鲵在温泉县被重新发现,1997年,自治区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建立,2017年其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日,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了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纪晓伟。他介绍说:“2015年我们初步对新疆北鲵进行摸排统计,估计不足1700尾。比起最多时候的8000尾减少了好多,我们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原因包括)湿地水位下降,涌泉减少,还有人为放牧因素等。”

  苏鲁别珍山谷处在新疆博尔塔拉河最上游地区,这里涌泉密布、溪流纵横、草木青翠,是新疆北鲵理想的栖息之地。纪晓伟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实施拉铁丝网、铺设地下输水管道、勘界立标、建设远程视频监测、生态监测系统等防护工程,保护新疆北鲵生态区域。

  纪晓伟认为,新疆北鲵是一个很特殊的物种,有着弥足珍贵的科考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新疆北鲵种群数量恢复起来特别缓慢,为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从2014年起,他开始申请建立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保护区总面积694.50公顷,属“野生生物类”中的“野生动物类型”“小型”自然保护区。

  纪晓伟说,目前保护区植被自然更新能力逐年增强,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新疆北鲵野生种群数量由持续下降到有效遏制,由2015年不足1700尾到2022年12月突破3200尾,并呈现稳中有升良好态势。

  为了研究新疆北鲵物种恢复的变化和区域生态的适应性,纪晓伟和同事有时候在山上一蹲就是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24小时进行新疆北鲵的种群监测、环境监测等。“它们每年5至7月产卵,开始孵化,卵孵化期为一个多月左右,大约8月底9月初,小北鲵就会形成。”纪晓伟说。

  3年前,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设了集科研、教学和科普“三位一体”的新疆北鲵人工孵化展示室,并实现新疆北鲵人工孵化。截至目前,该管理站共孵化出200余尾新疆北鲵,这些人工孵化的新疆北鲵,主要用于科研。

  如今,新疆北鲵的“生活圈”在发生变化,数量也逐年增加,纪晓伟感到很欣慰。他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一定要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繁衍栖息家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