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刺桐花城,在泉州海交馆一场喜迎党的二十大“大美新疆•遇见昌吉”艺术作品展让人们宁静地沉醉其中。
这些由泉州市16名艺术家在新疆昌吉市采风半个月完成的美术、摄影作品,让泉州市民直观看到了泉州援建的牧民定居点天鹅小镇、百姓书屋、农村幸福大院、乡村少年宫等项目,也对昌吉特有的努尔加大峡谷、三台子、索尔巴斯陶、S101交通线等自然风貌了然于心。
图为泉州书画爱好者在泉州海交馆参观作品展。陈雄标摄
主办方介绍,为期一周的展览有近3万市民前往观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泉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泉州画院专职画家、副研究员林建平表示,“从市民参观的热情度可以感受到大家对新疆的神往和赞美,艺术家虽然带回的仅是新疆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的一部分,但足以丰富公众对遥远新疆的全新认知。”
透过展出的画作,福建泉州在新疆昌吉实施文化润疆的场景一一再现。
文化阵地渐火
昌吉市宁边路因宁边古城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八年昌吉建县,乾隆皇帝为其定名为“宁边”。这里是昌吉城市的发祥地和文化的承载地。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发展,宁边路也难逃老街旧巷的命运,逐渐消沉和褪色。
时任昌吉市文物局局长王红说,虽然清代粮仓、宁边城墙等一些文物古迹都还矗立在宁边路上,但是城市南迁,市民们对宁边古城历史文化逐渐淡漠,宁边古城的逐渐失去活力。
2020年,福建泉州在宁边路修建了“001”号“泉州援疆•百姓书屋”。
这座占地不到100平米的书店,藏书达到两万余册,经典名著、科普漫画、人文历史……琳琅满足,由于书屋采取自助服务管理模式,这里几乎24小时通宵达旦,孩童、研究生、文学爱好者等络绎不绝,宁边整条路,人气日益攀升。
图为宁边路“001”号书屋内,读书爱好者正在浏览群书。陈雄标摄
“百姓书屋建成后,与城市北公园、文化馆等城市公共服务场所互为犄角,形成有益补充,不仅丰富了市民休闲娱乐项目,也提升了群众文化需求内涵。”援疆干部、昌吉市文旅局副局长柯国林表示,百姓书屋在泉州运行多年,引进昌吉市之后,很快成为新的城市打卡地。
莲花青砖地,出砖入石墙;宁边街中店,再续古城香。昌吉市文化馆馆长梁新梅说:“身处古城,再闻书香。身临书屋其境,不仅吮吸知识,更沉醉于乡愁。”
以“001”号书屋为起点,三年间,泉州已投入685万元,支持建设8座“百姓书屋”,共接纳读者30000人次,可供阅览、借阅图书约50000册。
文艺新人辈出
阿什里乡是昌吉市唯一的哈萨克民族乡,这里居住者两千多户7000余哈萨克牧民。信息闭塞、语言不通、思想难共鸣是阻碍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致富的最大障碍。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了打通牧民思想上的“任督二脉”,泉州援疆指挥部冠名成立“泉昌情•达尔汗”文艺宣讲队,把乡上有文艺特长的干部、医生、教师、牧民组织起来,专门开展文艺宣教。
图为福建援疆指挥部领导看望“泉昌情•达尔汗”文艺宣讲队员并与他们合影。陈雄标摄
“泉州援疆通过选派我们的队员赴内地学习、观看示范宣讲、组织两地民间艺术交流、添置演出道具……让我们这支文艺队伍逐渐成熟,队成员已经由原来的13人发展到22人,创作的宣传教育节目有歌舞、小品、诗歌朗诵、铁尔灭、冬不拉演奏等表演形式。”宣讲队队长加尔肯别克•纳斯依奥拉说。
仅今年上半年,文艺队在农牧区巡回演出200余场次,受教育牧民达5万余人次。阿什里乡努尔加村村民巴哈提古丽说:“都是哈萨克族传统曲目,歌词说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他们讲述别人的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明白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福建脱贫攻坚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扶贫先扶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通过思想引领激发牧民内生动力,近三年,阿什里乡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援疆干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沈水轮说。
至去年底,阿什里乡全乡存栏牲畜9.057万头,开发特色风干马肠、风干马肉、风干羊肉、冰碴子山羊肉、治蝗鸡等等十余个哈萨克系列特色餐饮食品,全乡1230人已实现转移就业,六个村集体经济均实现正增长,通过草场承包,合作社分红,畜牧业养殖等途径,累积收入达100.746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62元,今年预计增长200—400元。
文化活动育人
7月下旬,数十场青少年足球交流赛在泉州各县市小学举行,让泉州小球迷惊艳的是,和他们尖峰对决的新疆牧区阿什里中心学校“泉昌情•足球队”的球员球技十分了得。
图为“泉昌情•足球队”训练间隙合影。陈雄标摄
“这支球队的成长倾注了泉州援疆干部太多的心血。赴闽开展足球友谊赛,既是两地交流互动的媒介,也让阿什里的孩子近距离体验泉州文化,让泉州小朋友透过足球队了解昌吉、了解新疆。”昌吉市阿什里中心学校校长潘建东介绍说,阿什里中心学校是泉州文化润疆的重要实践地,泉州援疆指挥部在学校最先建设“泉昌情•乡村少年宫”,之后相继落地“泉昌情•朗读亭”“泉昌企校共建”“泉昌友好学校共建”等互动交流项目,在强化青少年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方面意义深远。
泉州援疆指挥部还投入500余万元,在昌吉市37所中小学校和昌吉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建设“泉州援疆•刺桐朗读亭”,全市三万多中小学生围绕“百年历程”“英雄事迹”“抗疫英雄”“人民英雄”四个主题组织30000件参赛作品借助该平台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英雄中国少年说”全国中小学生诵读活动,最终28名中小学生荣获优秀作品奖,21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图为昌吉市阿什里中心小学两名学生正在练习朗读。陈雄标摄
“突出青少年和少数民族两个服务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服务项目和形式,寓教于乐,融教育于无形。”援疆干部陈雄标介绍说,除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外,泉州援疆指挥部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活动中,群众参与性十分高涨。
三年间,泉州援疆指挥部先后组织举办了“爱我中华'粽’情端午”“魅力乡村庆丰收脱贫攻坚迎小康”“情系阿什里泉昌心连心”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全市30万余各族群众众参与其中。
文艺创作出彩
《爱拼才会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歌曲,歌曲旋律轻快、内容励志。2020年,达尔罕文艺宣讲队将歌曲翻译成哈萨克语,并配上冬不拉等少数民族乐器传唱,让当地牧民也感受了一把“爱拼敢赢”闯劲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文化润疆”战略后,泉州援疆工作结合自身优势,把“文化润疆”作为稳疆兴疆的重要载体,徐徐海风跨越崇山峻岭沁润昌吉大地。
坐落于昌吉市融媒体中心的“大美昌吉”工作室这几天又在赶制第二十二期“大美昌吉”短视频《牛肉火烧》。该系列节目推出以来,借助泉昌两地媒体平台不断推出反映昌吉民俗、风景、美食、产业等内容的短视频,深受两地群众追捧。截至目前,工作室共推出短视频22条,征文22篇,作品在昌吉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新疆电视台《丝路视听》《石榴云》、泉州广播电视台无线泉州等同步推送,累计受众已突破亿人次。
“大美昌吉工作室”落成,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指挥长傅文星为工作室揭牌,并与工作人员合影。陈雄标摄
依托“大美昌吉”工作室,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们还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与昌吉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喜迎二十大 红心永向党 争做好少年”小学生讲故事大赛,与昌吉市宣传部联合打造的“品书•评书”活动。截至目前,讲故事大赛在昌吉市22所中小学进行初赛、晋级赛、总结赛共26场次,活动在昌吉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吸引了全网数十万人观看,收到良好社会效应;“品书•评书”共策划10期节目,已经录制播出3期节目,节目分别在大师刻痕红色主题书店、昌吉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录制并进行全网直播,同时,节目在抖音、微博、昌吉好地方APP、昌吉市零距离同步上线,吸引超上百万名网友观看。
承载了厚重的农耕文化的天鹅小镇作为重要的援疆项目,这几年,指挥部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互,定居牧民自觉自信地做中国人、体味中国味、树牢中国心。
现如今,“阿什里刺绣产业园”“叶斯力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等充分吸收现代生活需求经验,开发纸巾盒、桌垫等刺绣产品,既保留了民族手工艺的独有韵味,也体现了现代时尚风格。
牧民玛依努尔管理合作社这几年,通过直播向粉丝推介她的花毡,现如今,定居区30多位妇女在她这里重拾刺绣技能、重谋定居生计,线上售卖手工艺品,平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在文化活动的交流交往中,不仅注重两地区域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注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这使得多元的中华文化满足各族干部群众不同精神需求。”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指挥长傅文星表示,泉州作为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虽然距离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城市昌吉万里之遥,但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祖同风,援疆工作作为桥梁纽带和催化剂,必将加速两地相融相知,形成多姿多彩、多元一体中华文化。(马月、陈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