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三代”王贵峰站在新疆阿拉尔市文化馆展厅,望着眼前来自山东的非遗展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70多年前,他的爷爷身着军装,从遥远的齐鲁大地来到新疆屯垦,结婚生子,在大西北扎根。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王贵峰,在阿拉尔经营一家电商公司,线上销售新疆特产。山东的非遗展品让他看到了两地文化交流背后蕴含的经贸发展空间。
近日,2022年“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活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举办,演出、讲座、非遗展演,将鲁新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
此次赴阿拉尔,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统筹考虑、精密组织,遴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也是山东近年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比如济南面塑,该项目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被济南当地人称为“捏面人”,艺人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入不同色彩,捻、揉、搓……看似普通的材料,经过生花妙手,很快变为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植物。
在阿拉尔文化馆展厅里,一群小朋友将济南面塑传承人刘香团团围住,伸出小手,想要拿到一块糯米面。他们的面前,摆着刘香的部分面塑作品,包括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维吾尔族小姑娘肖像。刘香那天教他们捏了一个石榴。因为汉族、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一起,都需要经常交流、凝聚力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
与非遗展同步举办的,是山东文化志愿者带来的专场文艺演出。
由来自沂蒙山区的张露兮演唱的童声《沂蒙山小调》,独具老区风情的歌谣让观众不禁欢呼鼓掌。之后,山东民间舞蹈《幸福像花儿一样》、女声独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等纷纷登台,齐鲁大地的文化风景与新疆的风土人情交织在一起。天山连接沂蒙山,塔里木河接通黄河,让在场观众饱了眼福、耳福。
深感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在首场文艺展演取得热烈反响后,山东文化志愿者继续在阿拉尔市奉献了一场演出、一场讲座及非遗展示体验活动。
“春雨工程”开展多年来,山东文化志愿者创新内容形式,此次根据新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性、有重点地开展山东民间歌舞沉浸式互动讲座。
在阿拉尔期间,来自山东省文化馆、临沂市的文化志愿者,走进阿拉尔市文化馆的排练厅,带着饱满的热情,邀请阿拉尔的文艺爱好者学唱沂蒙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曲调《沂蒙山小调》,学跳胶州秧歌。
山东省文化馆青年演员吴双多次参加“春雨工程”边疆志愿服务活动。每一次演出,每一次讲座,她都提前做好准备。此次讲座中,她和阿拉尔艺术培训机构等的文艺爱好者面对面,以“《沂蒙山小调》的演唱”为主题,告诉大家如何注意上滑音、下滑音,怎样咬字头,以及更好体现山东民歌特色的唱法技巧。
另一位山东文化志愿者菅广福对此次新疆之行印象深刻。“与上一次来相比,新疆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菅广福说,在与当地群众交流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大家奔向好日子的劲头很足。讲座上,有一位文艺爱好者之前在成都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阿拉尔,现在成立了一家生态旅游公司,和10多位乡亲共同创业,生活越来越富足。
强化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互动
7月31日,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齐风鲁韵 文化润疆”为主题,精选济南、淄博、东营、潍坊、泰安、济宁、日照等市的19个项目亮相展会。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代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签署《文化援疆战略协议》,明确了下一步山东文化援疆合作的具体事项。
本次展览,鲁绣、锡雕、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古琴制作技艺、琉璃烧制技艺5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现场进行展示交流。聂家庄泥塑、嘉祥木雕两个项目的传承人以视频连线的方式线上参展,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其余12项非遗进行展品展览。
“潍坊风筝是山东省潍坊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彰显齐鲁大地人文底蕴和工匠精神的载体。”潍坊风筝传承人郭洪利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更要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非遗项目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通过展演和相互体验,可以有效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心相通。
在阿拉尔市生活近30年的山东籍老乡钱林东说,这次山东文化志愿者来到新疆,就像走亲戚一样,当地的老百姓对山东文化志愿者热烈欢迎。山东文化志愿者的节目、讲座也让阿拉尔人民开阔了眼界。相信不久的将来,文化润疆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付俊海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山东文化志愿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突破传统展演活动模式,聚焦沂蒙情主题,为阿拉尔市人民带来红色文化系列演出、讲座、沉浸式非遗展演,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