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国历史年代:
隋(581—618)
唐(618—907)
前突厥(552——657)
东突厥(公元583—630)
西突厥(公元583—657)
后突厥(公元682—745)
回鹘(745—840)
黠嘎斯(840---920)
葛逻禄(840—1211)
西域大国历史年代:
白衣大食(倭马亚朝661—750)
黑衣大食(阿拔斯朝750—1055为塞尔柱突厥帝国夺权取代)
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705—715),874年统治在中亚解体。
塔黑尔(820—872)
喀喇汗(843—1212)
萨曼王朝(874—999)
中亚地区:
公元6世纪中期,在厌哒逐渐衰弱的同时,突厥在中国西北部崛起,552年灭柔然,557年灭厌哒,中亚领土被西突厥和波斯瓜分,双方以阿姆河为界。
西突厥在与波期争夺丝路的战争中,夺取了分给波斯的厌哒国西部领土,巴克特利亚归于突厥帝国,突厥的兴起及其活动引起欧亚草原的民族迁移。564年前后,一部分人柔然人西迁到欧洲俄罗斯南部,与东罗马帝国结盟,击溃了东哥特人,占据匈牙利,成为东欧强国。
隋朝建立初期,突厥分裂,隋唐王朝先后统一西域,中亚粟特诸国和吐火罗主动降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以阿姆河为界统有中亚。随着大食的扩张征服,大批阿拉伯人迁来中亚。
公元8世纪后半期到9世纪前期,既是阿拉伯统治走向解体的时期,也是唐朝中衰没落的时期。自751年怛逻斯战役唐军大败后不久,755年又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为了平乱,将驻扎在安西等地的军队调往内地,同时也征调了回鹘兵、拔汗那兵,以及中亚各地柘羯军和阿拉伯兵帮助平乱。唐朝在西北边疆的防卫力量空虚,吐蕃乘机而入,数年间,西北数十洲相继陷没,唐朝与中亚的联系完全隔绝了。760年后,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同中亚直接发生关系较多的是吐蕃河西域地方政权。总的来说,8世纪中叶在中亚的三大势力——阿拉伯、唐朝、吐蕃的争斗中,最后阿拉伯占了优势。
749年,倭马亚朝灭亡,阿拔斯朝取而代之。此后,阿拉伯帝国随着各地的反抗开始走向解体。不但北非、西班牙、中近东分裂出去,而且在呼罗珊和中亚以及伊朗本土,也随着本地民族实力的增强,终于导致各地独立的伊斯兰王朝相继出现。阿拔斯朝镇压了河中地区的拉飞起义[806-809]后,东方各省的起义仍然是穷于应付,哈里发被迫于公元820年将呼罗珊的管治权交给塔希尔,自此,阿姆河以外的中亚地区遂处于塔黑尔政权统治之下。在其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亚就脱离了哈里发的统治。伊朗和中亚各族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从715年屈底波最后征服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起算,到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取阿拉伯哈里发的实权,建立塞尔柱帝国止,阿拉伯人统治中亚已有340年,其后中亚各地新兴的政权依然是伊斯兰王朝。
新疆地区:
突厥文字的广泛分布使用促进突厥族及其部族的同化,东突厥内乱(716)引起大批东突厥部族西迁定居西域,西突厥灭亡后,活跃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突厥人是突骑施,葛逻禄、回鹘、样磨等。
因隋、唐王朝统一西域,大批汉族军民西迁西域定居,伊、西、庭三州为汉族聚居地,“安西四镇”汉军屯兵也数量可观。善长经商的粟特人东迁塔里木绿洲,“安史之乱”后吐藩人接管西域,并代唐朝承担了抗击大食和伊斯兰文明东进的历史任务。
8世纪60年代,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急剧衰落,葛逻禄部西迁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锡尔河下游。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龟兹一带)也有葛逻禄的部族存在。还有一部分葛逻禄人居于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罗地区。此后,葛逻禄东支受迫于回鹘,葛逻禄西支处于阿拉伯帝国东侵的前沿,成为阿拉伯帝国东侵的缓冲带。有学者认为,在突厥诸部中,葛逻禄部最先皈依伊斯兰教,其部众直到元代仍活动与巴尔喀什湖附近。
八世纪七十年代,葛逻禄汗国建立后,将原来游牧于中亚北部草原的九姓乌护部族驱散,中亚一带的异姓突厥部落(九姓乌护)向咸海、乌拉尔山、伏尔加河一带迁移。九姓乌护的一支塞尔柱部落西迁到里海至咸海一带,11世纪初又南迁到锡尔河下游地带,1055年建立起强大的塞尔柱帝国彻底终结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另一部分九姓乌护部落西迁到欧洲,在南俄罗斯草原称霸一时。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分三支西迁西域和中亚,843年,西迁回鹘分别在西域建立“高昌回鹘”、“西州回鹘”、“葱岭回鹘”三个国家,彻底结束了吐藩在西域的统治,加速了西域全部突厥化、回鹘化的历史进程。印欧语系语言逐渐衰落,伊斯兰文明自始东渐。回鹘西迁后由游牧民族改为定居,加入新疆诸定居民族的行列。
隋唐时期西域主要有以下民族:
粟特人:康居人,昭武九姓
柔然人: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
突厥人:又称蓝突厥;阿史那姓之部族
异姓突厥人:又称作黑突厥;即降属突厥的九姓铁勒各部族
阿拉伯人:又称大食
吐藩人:藏族先祖
昭武九姓
汉人
回鹘人:汉代丁零人;现代维吾尔人先祖
黠戛斯:汉代坚昆;现代吉尔吉斯人先祖
昭武九姓等中亚城邦诸国: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其支庶分王中亚各地,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亦称昭武九姓国。(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其中安国分为东西两国,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康国又名飒秣建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为中亚最大城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
安国:东安国名喝捍,在泽拉夫善河之南,属布哈拉地区。中安国名捕喝,在布哈拉一带。西安国为戊地国别称。与东安国同属于安国附属国,故名。
曹国又名劫布旦那;在今萨马尔罕北部和东北一带。一度属康国管辖。
石国又名“者舌”、“赭时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首都塔什干。
米国又名弭秣贺;在撒马尔罕以南七公里。
何国又名屈霜你迦;故址在今撒马尔罕西北方。
伐地又作西安国;在布哈拉西方,与东安中安同为安国附属国。
火寻又名货利习弥伽;即花刺子模。
史国又名羯霜那国;北距米国200里,南距吐火罗国400里,唐朝曾在此设立法沙州,隶属康居都督府。
其他中亚城邦诸国:
勃律:分大勃律与小勃律。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开元年间,先后册封大、小勃律各两代之王。开元初,小勃律入朝,唐以其地为绥远。天宝六年(747),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至小勃律。倘该其名为归仁,并置归仁军。
笯赤建国今塔什干地区之汗阿巴德。西邻赭时国(石国)。
沛捍国又称破洛那、跋汗那。汉代大宛,唐时称拔汗那。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窣堵利瑟那国又名东曹、苏对沙那或乌什鲁沙那,今为塔吉克斯坦和撒马尔罕之间的乌拉尤提尤别。唐时改国名宁远。
活国:又名吐火罗,为大夏故地。即巴克特利亚希腊王国,都城在今阿富汗东北的昆都士,地处阿姆河南岸。
伽色尼国在今喀布尔西南,有的以为即漕国(漕矩佗)。而《北史。西域传》则说,漕国的国王姓昭武,为康国王之宗族。
小月氏国:其王位大月氏王寄多罗之子。国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中国史料说他们本居于西平(西宁)、张掖之间,“被服颇与羌同”。寄多罗为厌哒所逐,西迁后,与公元420—438年之间在中亚立国。史称“寄多罗南侵北天竺”,“役属乾陀罗以北五国”。可能在寄多罗迁至巴里黑不久,厌哒人旧跟踪而至,故而他们不得不放弃巴克特里亚,走保兴都库斯山以南之地,称为小月氏国。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国家和地名:
阿耆尼国(焉耆);
屈支国(库车);
跋禄迦国(阿克苏);
劫盘陀国(汉代蒲犁国,南北朝时称渴祗陀又作诃盘国,今为新疆塔什库尔干);
乌铩国(故地为今新疆英吉沙县);
佉沙国(疏勒国,两汉至宋代均称疏勒国,今地为新疆喀什地区);
斫句迦国(叶城,汉代为子合国,《魏书》为悉居半国,朱居国,朱俱槃国,沮渠国《宋云行记》朱驹波);
瞿萨旦那国(汉代于阗国,今和田市);折摩驮那国(且末);
纳缚波故国(即汉代楼兰国);
尼壤城(汉代精绝国遗址);
凌山(指今阿克苏乌什县与吉尔吉斯坦国边界的别迭里山口;汉文史料称“拔达岭”);
素叶水城 (指唐代的碎叶城,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在今吉尔吉斯坦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国塔拉兹,原名江布尔);
铁门(中亚古关名,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南部,杰尔宾特西大约13公里,为古代中亚南北交通冲要,左右皆山,地势险要,为史国和吐火罗之间的分界)。
千泉(又名屏聿,故地在今吉尔吉斯坦国北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当东西交通冲要,又有林泉之胜,公元前七世纪前期为西突厥可汗避暑胜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曾在这里盛筵接待大唐高僧玄奘,以及唐朝和高昌国派来的使臣。)
从715年屈底波最后征服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起算,到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取阿拉伯哈里发的实权,建立塞尔柱帝国止,阿拉伯人统治中亚已有340年,其后中亚各地新兴的政权依然是伊斯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