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时期新疆各民族

2018-05-27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五代宋辽金西辽时期中国历史年代:
  五代十国(907—960)
  北宋(960-1127)
  辽(960—1115)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西辽(1132—1218)
  西域大国历史年代:
  萨曼王朝(874—999)
  迦色尼王朝(962—1186)
  哥疾宁(977—1187)
  花刺子模(995—1221)
  塞尔柱(1055—1195)
  郭尔王朝(1184—)
  中亚地区: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折,逐渐解体,中亚地区相继产生了塔黑尔、萨曼和伽色尼、喀拉汗四个王朝,10世纪后又产生花剌子模、哥疾宁、塞尔柱等突厥人主宰的王朝,形成了伊斯兰文化的繁荣。中亚的突厥化就是在这些王朝时期完成的。在中亚突厥化的基础上,原来穆斯林用来称呼中亚北面和东北面草原游牧区的“突厥斯坦”这一地名的内涵,才扩大到中亚河中地区。自从中亚被阿拉伯征服后,东方文化逐渐被淡化。中亚的穆斯林对自己远古的历史一无所知,也由于对西方穆斯林世界的认同、被融合,中亚的伊期兰王朝不但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为敌,也仇视东方的异教文化,甚至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也采取敌视态度。
  公元12世纪中叶,辽朝皇族耶律大石在辽朝灭亡后率部西迁,建立西辽王朝。西辽经过10年征战,征服了高昌回鹘、东、西喀拉汗朝、花刺子模诸国及康里、葛逻禄、乃蛮各部族,重新统一了新疆,中亚地区形势为之一变,汉文化再次辉煌西域,出现了伊斯兰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在中亚并存的局面。
  新疆地区:唐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纷扰割据时期。此时的西域也出现了一些互不统属的地方政权。他们之间因为土地、宗教等因素不断进行着争斗。9世纪初叶前后,西域呈现出一派诸强纷争的混乱局面,天山南北原城邦各国,各游牧政权重新组合,至9世纪中后期形成为高昌回鹘、喀拉汗朝、于阗国三国鼎立的格局。喀拉汗朝据今新疆西部以及今中亚部分地区;于阗王朝辖昆仑山北路的和田绿洲一带;高昌回鹘辖天山北麓、吐鲁番至焉耆、库车一带。10世纪末,喀喇汗朝与于阗发生争战,于阗战败,遂成为喀喇汗朝的一部分。这些地方政权都和中原保持着联系。无论三国如何争斗,他们的首领都认为自己与中国皇帝是甥舅关系。喀喇汗朝的首领自称为“桃花石汗”,其意思就是“中国的汗”。他们称喀喇汗王朝的地方为“下秦”,是中国的一部分。可见,西域三国之间的种种恩怨,不过是中国这个大家庭大背景下几朵跳跃的火花。而在他们之后,西域这块神秘的土地也依然在平静的诉说着那些令人兴奋的俄神秘。
  10-11世纪间,中国内地形成了辽宋对峙的局面。此间,辽王朝曾管辖过天山南北,设置阿萨兰回鹘大王府、高昌大王府、于阗王府、黠嘎斯王府和西突厥王府等地方机构,并册封大王、于越、司徒、节度使、都监、将军等官职。受命任职的有回鹘人、契丹人等。后来宋朝也派人到西域联络,高昌王、于阗王、喀喇汗王都曾遣使向宋朝进贡。
  隋唐时期语言各异,人种多样的西域各族居民开始迅速突厥化、回鹘化,并最终基本上完成了这一民族融合过程,以往以佛教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局面因伊斯兰教的传入被打破,佛教文化已萎缩至天山东部一隅。喀拉汗朝同于阗之间的宗教战争持续了324年之久,最后伊斯兰教在于阗也取代了佛教。回鹘西迁后成为天山南北的主要民族,为维吾尔族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文化成为中世纪上一朵盛开的鲜花,喀拉汗朝的文化成就尤其突出,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遭到毁灭性打击和破坏,出现了一个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空白,直到12世纪西辽西迁立国,才废止了宗教排他行为,佛教有所复兴。西域及中亚各地各个民族均被突厥化。西辽之后随迁而来的契丹人和汉人被同化则是蒙元时期。
  附表:
  回讫汗国(744—840)
  安西回鹘(843—870)
  高昌回鹘(866—1275)
  西回鹘(843—930)
  喀拉汗(930—1212)
  新福洲回鹘(843—912)
  于阗李氏王朝(9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