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新疆人:黄埔江畔有我的团长我的团
时间:2015-07-02 | 来源:亚心网 | 作者:郭玲

  本期人物

  姓名:夏文明

  年龄:69岁

  出生地:上海

  现居住:上海

  身份:新疆知青文明艺术团、上海知青文明管乐团团长,私营企业主。

  夏天的上海,天气炎热。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上海市区夏季公益演出活动很多。夏文明时常带着他的艺术团奔波在各个公益演出现场。

  2008年,夏文明和朋友出资创办了“新疆知青文明艺术团”,以活跃老知青在上海的业余生活。3年前他又创办了“上海知青文明管乐团”。“在我们这个年龄,怀旧心理特别强,尤其是我们这帮新疆知青,大家在一起唱唱新疆的歌,跳跳新疆的舞,一起怀念以前在新疆的生活,感觉很开心。”夏文明说。

  响应号召《新疆好》带我们进疆

  上世纪60年代,上海先后有约10万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夏文明就是其中之一。1965年,他到阿克苏成为一名农场职工。

  “当时一下火车,最大的感受就像到了异国他乡。新疆的歌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第一首歌就是《新疆好》,还有《送你一束沙枣花》、《边疆处处赛江南》。”夏文明说,他在阿克苏一个农场成为一名职工,给食堂做过饭,在文艺队当过演员,后来还当了9年的摔跤运动员、6年的摔跤教练。

  青春岁月经磨练

  刚到的时候,我们不会做面条、做馒头,不会点火,不知道怎么熏蚊子,更别提怎么种田了,这些都是老连长、老班长带着我们,一点点教会我们的。

  在新疆我学会了做木工,学会了种田,尤其拿手的是做窝窝头。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锻炼,我们学会了很多,跟老职工之间感情很深。刚到的时候,我们不会做面条、做馒头,不会点火,不知道怎么熏蚊子,更别提怎么种田了,这些都是老连长、老班长带着我们,一点点教会我们的。”夏文明说,后来自己两手揉面很棒,当年3个人一个多小时就能做出300个人要吃的面。

  “那段日子条件很艰苦,我们慢慢地历练了自己。几年后,环境慢慢变好了,大家也都先后结婚成家生子,农场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夏文明说,自己就是在新疆成家的,当时连队里还不能谈恋爱,妻子比自己早一年到新疆,“我们当时经常在塔里木河边见面,时间长了,就结婚了。”

  结婚时,夏文明把上海人所谓“备齐家里36个腿”的规矩带到了新疆,家里沙发、床、桌子、椅子这些家具都是自己慢慢琢磨后动手做出来的。“在新疆我学会了做木工,学会了种田,尤其拿手的是做窝窝头。”夏文明笑着说。

  日子一晃就到了1979年,夏文明顶替母亲回到上海工作,后来辞职下海,在商海中摸爬滚打30多年,拥有了自己的装饰公司。进入花甲之年后,夏文明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知青活动,“感觉人生太短,我们这拨人,今天在台上吃饭的有100个人,下个月可能就只有96个了”。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